《蚱蜢》你眼中的那個空洞究竟是怎麼形成的呢?
儘管已經有那麼多演繹殺手的故事,但本片志不在展示如何稀奇的暗殺手法, 而是試圖洞悉在那背後的「罪與罰」,使得全片幾乎沒有冷場!既擁有漫畫式的誇飾影像,也擁有小說式的象徵手法,尤其一場殺手「蟬」幹掉對手的殺戮戲,讓人看得屏氣凝神,完全不下當年盧貝松的《終極追殺令》(Leon)開場。
蚱蜢其實就是蝗蟲。
在電影簡介上這麼寫著:「蚱蜢,原是一種綠色生物,但只要在黑暗中群聚、成長,就會因為變形機制而逐漸變黑、變凶暴成恐怖蝗蟲......」,如果這是原著小說照錄,顯然作者弄錯了蚱蜢就是蝗蟲、蝗蟲就是蚱蜢這類的關聯。換言之,蚱蜢是蝗蟲的俗稱,而蝗蟲歸屬於蝗科,直翅目昆蟲。
有關蚱蜢的描述在各式文學作品中極為常見,就以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為例,即曾對於蚱蜢有著栩栩如生的描述:「出土了!出土了!神螞蚱出土了!在他的眼前,又有一個馬蹄那麼大的螞蚱團在膨脹,隨時都會爆炸......所有沒死的植物上都有螞蚱在跳躍,一陣陣細小但是極其密集的窸窣聲在茫茫大地滾動......」
也當然,我們不會忘了石森章太郎的假面騎士,當男主角初次變身時那暗黑如邪的形象;也因此,改編自伊坂幸太郎同名小說的這部電影,顯然是將蚱蜢視為深淵的表徵藉此凸顯現世中惡之存在,以及彷若蚱蜢吞蝕殆盡的植被般的空洞。所以,殺手「鯨」在催眠提示受害者想起自身罪惡的同時,也不斷被質疑:
「你眼中的那個空洞是怎麼形成的呢?」
儘管已經有那麼多演繹殺手的故事,但本片志不在展示如何稀奇的暗殺手法,
而是試圖洞悉在那背後的「罪與罰」,使得全片幾乎沒有冷場!既擁有漫畫式的誇飾影像,也擁有小說式的象徵手法,尤其一場殺手「蟬」幹掉對手的殺戮戲,讓人看得屏氣凝神,完全不下當年盧貝松的《終極追殺令》(Leon)開場。
角色設定鮮明,即使片長二小時也不覺得沉悶,導演也好,小說原著也好,都讓人佩服其娛樂與思索之兼具。
不過,作為全片題旨的《蚱蜢》,顯然在本片中有些無足輕重,儘管寓意佳,但出現的片段實在太少,這或是本片在命題上可再深思之處。
這樣的片子看起來非常激爽,世界觀乍看之下也言之成理,但其實經不起進一步細思。例如:為何殺手就是會在這個時刻遇上「發現自身罪惡」的根本?既然女高中就是暗殺組織的一員,幹麼不早點下手?或者暗殺組織既然那麼強,為何需要借助什麼都不會的肉腳男主角?凡此種種,或可稱之為小說破綻。
不過,那很重要嗎?我們又不是要去上公民課,是嗑爆米花看電影耶,台灣電影之所以有那麼一段時光令人昏昏欲睡,恰是導演忘了他是在拍電影,而不是寫小說,甚至上文學課,要看小說要裝文青,那不是去誠品更有魅力嗎?
相關文章
- 《蚱蜢》--- 殺手輓歌與愛的時空膠囊 (2015/12/17)
- 《蚱蜢》:「伊坂大神」又一部影像化的精采推理鉅作! (2015/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