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役男忘》:成長必經之惡


我實在無法將本片定義為「成長電影」,原因是成長電影大多還是比較正向的,即使偶有失落,也是大家都能認同的成長必經的「狀態」。但本片那個11歲的小男孩在經歷一切後,我無法用「成長」來形容他,也許更貼切的是「成熟」或「世故」,因為他徹底失去了一個孩子該有的純真,而變成一個將人生視為戰場,無時無刻不在爾虞我詐地作戰或勾心鬥角的致勝的殘酷煉獄,所以我實在無法用「成長」來形容這種生命過程。

伊科與奧特兩兄弟是父母雙亡的孤兒,寄居在姑姑的家裡,姑姑靠著替人幫傭賺取微博的薪水在養活自己跟自己的女兒,還有弟弟奧特。哥哥伊科也為了貼補家用而輟學,開始了打工生涯。父親唯一留給他們兩兄弟的是一台破破爛爛的摩特車,但哥哥卻把它當寶似地細心保養、照護著。

寄人籬下的日子並不好過,姑姑生活過得清苦,在教養上自然也較偏愛自己的親生女兒。對伊科與奧特兩兄弟不時會流露出不耐煩的言行。姑姑的冷漠更堅定奧特想趕快賺錢,好獨立門戶的想望。

伊科是個gay,並且有個交往穩定的男友阿傑,兩人濃情蜜意。可是姑姑總不看好他們的戀情,因為阿傑家境富裕,不愁吃穿,與伊科是兩個不同世界的人,但單純的兩人尚且無法看見埋伏在不久的未來的殘酷現實將迫使他們面對這種靠熱戀拉近的遙遠距離的假象。

不久,年滿二十歲的伊科便收到了要去「抽籤」的兵役通知,這是泰國的兵役政策,年滿二十歲的男生都要去抽籤決定是否要入伍當兵。抽中的機率大約是三成。為了直接免除兵役,很多人會透過各種特殊管道行賄主證官,讓役男免於當兵的困擾。但家貧如洗的伊科根本沒有任何資源去疏通這種管道。

而弟弟奧特在一次無意間得知了這種「後門」,竟突發奇想用非法手段取得一筆錢,再用這筆錢來行賄。但年幼的奧特想法太過天真,根本不諳成人世界的複雜與黑暗,而貿然的舉動卻讓哥哥陷入更大的危險中……

接著伊科不幸地抽中了要去服役的籤,他的命運也從此走上了一條不歸路;弟弟奧特也在經歷了這種種的社會畸型與人心險惡後,開始學著洞悉人性,在夾縫中求生存。透過這套對人心、人性清晰的觀察,他終於成為一個新興崛起的年輕棋王,因為他知道,在人生的棋局中,他沒有輸的條件……

本片是台灣「第二屆酷兒影展」的重量級影片,播映時一票難求。年初在柏林影展放映時,即博得好評,而後又被榮選為代表泰國去角逐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作品。導演是韓裔美籍的新人導演Josh Kim,第一次執導長片即獲此殊榮,實屬難得。幕後製作團隊更是一個小型的聯合國,包括泰國、印尼、台灣、美國等多地的製片人投入本片的制拍過程,可說是一部非常國際化,也具有國際觀的小品。

故事改編自另一個泰裔美籍作家的短篇小說。這本短篇小說收錄了七篇截然不同內容的故事,但不論何者,作者皆以非常寫實、深刻的筆法在描繪書中的世界,讓每個故事讀起來彷彿都像是報導文學或紀實文學般真實而撼動人心。導演第一次讀完後,就決定要改編了。「役男忘」是導演從這本短篇小說集中挑了兩篇「At the Café Lovely」(『在那可愛的咖啡館裡』)和「Draft Day」(『抽籤日』)出來改編而成的。前者講的應該是一間名為「可愛咖啡館」的同志聲色場所裡發生的殘酷情景;後者則是在講泰國兵役抽籤的不公平、不公義的現象。

身為韓裔美籍的導演,本片在泰國上映時,有記者不客氣地提問:「為何我們泰國人要花錢看一部非泰國人拍攝的泰國片?」一開始導演也不知道該怎麼回答,直到有一次他在首爾接待來訪的友人,友人對首爾街頭巷尾的所有細節都異常興奮與好奇,因此那些堆積在導演生活周遭微不足道的生活小細節第一次躍然進入了導演的視線中,他才恍然大悟,原來透過友人的視點,他正在從「心」發現「舊」的首爾。所以,雖不是泰國人,但他仍能以一個藝術工作者的角度,將三年來在泰國實地生活的經驗與觀察融入到這部片中,並提供給大家一個新的視點。

而且導演非常有意識地選擇了他的視點,因為這個故事本身是很黑暗的,所以他很謹慎地在拍攝時挑選他的拍攝對象與地點,他不想造成一種印象,就是他在消費貧窮(Poverty Porn,這是導演自己使用的英文詞彙,我無法找到對應的中文翻譯,只能暫時稱之為『消費貧窮』,這是個很值得我們思考的詞彙與現象),讓這部片成為某種第三世界貧困獵奇的對象。

以上是這位年輕導演來參加影展時,用親切和善的態度分享了他執導這部影片時的一些創作歷程與想法。

本片與近年來大量引進台灣的商業泰國片大相逕庭,這幾年在台灣公開上映的泰國片,多屬鬼片,或參雜喜劇的鬼片(例如:《邪降》、《鬼影》、《這個高中沒有鬼》),另一類則是同志電影(例如:《暹羅之戀》、《曼谷愛情故事》),偶有商業賣座片(例如:《初戀那件小事》、《音為愛》)等,多以商業導向為主。

役男忘》雖然也是同志電影,但她卻跟我們習慣的泰國電影不太一樣,片中表現了另一個較陌生的泰國,比較底層,充滿人性陰暗面的泰國,片中雖然也有青春陽光笑容的小鮮肉跟美麗自信又有點搞笑的人妖,但整部片的基調還是比較沈重的,畢竟他是透過一個11歲小男孩的視點在觀察這個他無法理解又必須在其中找到生存法則的社會。

一般來說,此類型的片通稱為「成長電影」,就是小孩或年輕人經歷過一些事後,有了生命的成長,而這種成長的經驗通常是「悲、喜半參」的狀態,一如每個人的生命經驗一樣,悲的是我們總會在過程中失去一些東西,可能是友情或親情,但最可貴的是我們的赤子之情;喜的是透過這些經歷的洗練,我們的生命有了更強的耐力與更寬廣的包容度,我們可以看到自己更多的可能性。但是我實在無法將本片定義為「成長電影」,原因是成長電影大多還是比較正向的,即使偶有失落,也是大家都能認同的成長必經的「狀態」。但本片那個11歲的小男孩在經歷一切後,我無法用「成長」來形容他,也許更貼切的是「成熟」或「世故」,因為他徹底失去了一個孩子該有的純真,而變成一個將人生視為戰場,無時無刻不在爾虞我詐地作戰或勾心鬥角的致勝的殘酷煉獄,所以我實在無法用「成長」來形容這種生命過程。意思是,成長,對我來講畢竟還是一種較正向地、向陽性地「熟化」過程,而不該是徹底地墮落與下墜的生命動作…….

片中可以看到底層生活的無奈與悲哀;毒品氾濫的問題;年輕人生命安全的疑慮;性剝削;官員行賄等種種人性與社會之惡。但也同時看到溫馨的兄弟情感;真摯的友情與愛情;單純而虔誠的信仰等良善的部份,導演巧妙地用惡與善的對衝,撞擊出這部小品,讓她繽紛雜陳,雀小而臟全。

當然,礙於經費的關係,導演原本有更多想拍的東西沒有放進去,必須取捨掉一些東西,這是我覺得比較可惜的地方。但如果導演下一部的作品若條件允許的話,會是讓我拭目以待的。

作者:Rady 【Ready to meet Rady】

本期焦點-【v.525】 2015/1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