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消失的烏托邦:《飢餓遊戲》與《大逃殺》電影架構比較


《飢餓遊戲:Hunger Games》從第一集電影問世以來便不斷被拿來與日本經典電影《大逃殺》做比較,因為兩者在「逃」與「殺」的表現形式上相當相似,包括被中央組織發配物資武器,丟入被限制範圍的叢林,有限時間內殺光敵人的規則,與不定期的禁區陷阱等,但我認為兩部電影在本質上是相當不同的作品,以下分類說明。

《飢餓遊戲:Hunger Games》從第一集電影問世以來便不斷被拿來與日本經典電影《大逃殺》做比較,因為兩者在「逃」與「殺」的表現形式上相當相似,包括被中央組織發配物資武器,丟入被限制範圍的叢林,有限時間內殺光敵人的規則,與不定期的禁區陷阱等,但我認為兩部電影在本質上是相當不同的作品,以下分類說明。

人與人關係的啟示



飢餓遊戲》著重關係的選擇,女主角在兩位男角色間的掙扎,沉重的「演戲」責任與真實情感的渴望衝突,其內心思考對整個故事走向有主導作用。感情的選擇背後實際上是身份的選擇,要參加遊戲承擔救世主的責任,或是逃離現實做一個享受自我的平凡人。透過許多事件的刺激,劇情慢慢地描繪角色的成長改變。相反地,《大逃殺》的男主角毫無主導事件的能力,看似有希望推翻掌控的配角被無情虐殺,實力最強的角色靜靜地死在回家途中,真正活下來的反而是什麼特殊才能也沒有的人。



大逃殺》的精彩之處在於,以一種瘋狂悲哀的手法表現人際關係的破裂,在快速進展的劇情中,前一刻歡樂正向的希望相聚,在下一秒成了新仇舊恨的煉獄戰場。許多幕戲速度快得荒謬,角色情緒未鋪陳的情況下猛烈爆發,看似不合理,實際上非常精準表達電影的悲觀想法,任何關係都是微弱無意義的。如螳螂捕蟬黃雀在後的獵殺情節,反映了優勢者與劣勢者間關係的快速流動,透過同學之間複雜的暗戀關係,諷刺地刻畫愛情食物鏈的殘酷。

競爭者的關係



飢餓遊戲》的參賽者多數彼此不認識,在被選中以前他們沒有任何關係,在競賽中發展出的信任同盟都是利益考量下的選擇,可以隨著情勢改變立場,這使得純粹友誼的信任關係在故事中更顯珍貴。《大逃殺》中,參賽者原本都是同班同學,共同的記憶與友誼愛情等感情影響了競爭時的關係,死黨們組成同盟或反目成仇,戀人們修成正果或悲劇收場。在生死交關的最後幾日,多數人仍選擇相信感性的指引,畢竟這是在荒誕無序的瘋狂世界中,唯一能夠理解的事物。

電影基調



飢餓遊戲》有著英雄主義色彩,正與邪的衝突在故事中扮演重要角色,《大逃殺》中沒有明確的二元對立,只有無止盡的混亂失序。前者是個敘事平穩的三幕式故事,後者以反諷手法呈現難以預測的劇情。兩部電影剛好適合兩種不同的觀眾欣賞,相信自身力量可以改變世界者,看《飢餓遊戲》會對角色的內心感受有所共鳴,融入其中。認為外在世界並非自己能掌握,只想處理好角色份內事的人,可以從《大逃殺》中深刻反思。

作者:Castle Yen

系列文章

相關文章


本期焦點-【v.525】 2015/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