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故知新:專訪香港台灣動畫五十年大展策展人盧子英
盧子英說:「動畫牽涉太多細節,舉凡表情、小動作、導演手法、音樂搭配,不像漫畫可提供讀者充分的想像。所以,不乏市場反應熱烈的漫畫,改編成動畫後卻不受歡迎的例子。」
(左:石昌杰 右:盧子英)
《香港台灣動畫五十年大展》即將於台北華山文創園區與府中15盛大展開。影展策展人——也就是資深動畫人盧子英特地來台,與台灣知名動畫導演石昌杰相見歡,本期e週報特專訪兩位動畫界重量級人物,聚焦影展,也放眼動畫遠景。
盧子英表示,台港數十年來,在動畫產業,不管交流或合作,都已有幾十年的歷史。早年,像1971年風靡至今的《老夫子》,就結合了香港的投資者和台灣的技術,在兩地合作的歷史意義上,是很重要的里程碑。這次影展,透過這部劃時代之作的領跑,港台兩方的動畫歷史軌跡,可說愈見新晰。此外,徐克製作的《小倩》,這部耳熟能詳的巨作,當年在台灣上院線,創下賣座佳績,也是影展很重要的主力片子。
香港賣座動畫《麥兜故事》就更不能遺漏了,這可是香港第一部大賣的動畫電影,盧子英說,麥兜漫畫當年連載了很久,發行了不少畫冊。後來改編成動畫,搬上小螢幕,可惜看過的人不多。直到片商孤注一擲,將十三集電視片剪成一部電影,當時登上院線,反映奇佳,參展奏捷,隨後出了很多續集,大家都明白,一部片成功了,如果可以發展,當然盡量發展。
當然,這次也選映許多具有軌跡意義的動畫短片,如:《奇廟單車遊》、《武松打虎》、《自殺都市》等。石昌杰以多年經驗分享道:「短片是一種創意的發揮,可以沒角色、沒故事,更可以很實驗,大眾市場上,短片很難找到獲利模式。儘管當今短片的品質跟長片不相上下,無奈,就是沒有辦法回收,全世界都在想:『如何讓短片也能賣錢?』這件事。至於動畫長片,就要重視市場回收性,創造角色有如塑造明星,走老少咸宜路線,反之,某些大膽、破格的想法,卻相對不得其門而入。要創發一個成功角色實屬不易,做起來更不容易,可惜,在台灣,成功例子是萬中選一。動畫長片香港代表作有《麥兜故事》、大陸有《喜洋洋灰太狼》——雖有人說這是香港所創作,再怎麼樣,它是在大陸紅起來。」
21世紀的娛樂載體,跟三十年前已大不相同,現今年輕人盛行線上遊戲,打獸又打怪,網路當紅漫畫更是多不勝數,對此,盧子英分享道:「漫畫人物走紅於網路世界,不外乎突出的性格、外型、角色的延伸性。這代表改編成動畫就一定受歡迎嗎?問題來了,漫畫跟動畫不一樣,動畫牽涉太多細節,舉凡表情、小動作、導演手法、音樂搭配,不像漫畫可提供讀者充分的想像。所以,不乏市場反應熱烈的漫畫,改編成動畫後卻不受歡迎的例子。」
石昌杰以《微笑的魚》為例,這齣動畫改編自幾米繪本,結合唱片產業,當年大受歡迎,可惜類似的商業模式未能在其他動畫作品中循式操作,殊為可惜。他認為,現今台灣的年輕人,實力強,創意佳,也都野心勃勃,亟欲引起世界性的共鳴。據他觀察,當今動畫界創作者,分成兩個走向,一個是力拼好萊塢,在技術上、格局上,都力求拉廣取材的視野,甚至發音、字幕都使用英文。還有另外一派,會堅持保留一些台灣的元素,「我個人懷疑,完全摒棄本土的東西,除非你資金夠,或是你突然做出一部比洋人還厲害、厲害到他們驚為天人的作品……只可惜,這件事,現在還沒成立過。像《麥兜故事》、《魔法阿媽》,或許技術層面比起好萊塢,仍是天差地遠,但是有地域的人文辨識度,人性上的共通性,不但漂洋過海得了很多獎,回到大眾市場,也成功了。」
此次影展手冊編印,開本很大,翻起來像故事書,挺有童趣。盧子英說:「這次香港台灣動畫五十年大展,有很大的巡禮與回顧的氣味,很多片子以簡潔的人物性格跟凸顯文化底蘊為主,有些老片子想放也找不到,有些則以片段剪在一塊。不論如何,這些動畫影片,都是數十年來,港台最具代表性的作品。」
石昌杰則認為,這次影展對台灣來講,也是一個見賢思齊的契機。為了走得長遠,建立台港動畫的文化歷史觀,真的很重要。
策展人簡介:
盧子英 Neco Lo
資深動畫人,早於1977 年開始獨立動畫創作,憑動畫片《藍月》、《昏睡作家》、《龜禍》及《千平的暑假》連獲四屆ifva 比賽動畫組金獎,並升格為評審直至現在。1978 至1993 年間於香港電台電視部擔任動畫師,作品無數,其他重要作品包括《禁止的遊戲》、《自殺都市》及《i-city》,於海外多個影展放映及獲獎。
八十年代至今,身兼多種身份,既是動畫評論及歷史研究人,發表動畫相關文字無數;亦先後擔任香港藝術中心、香港大學通識教育及香港理工大學的動畫教授。近年主力推動香港動畫文化創意產業及策劃動漫展覽,自2006 年開始於香港已策劃了多個大型動畫展,今次是首度於海外策劃動畫展。現任香港動畫業及文化協會秘書長。
作者:保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