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沙林傑》文壇巨擘的影像紀實


無論是曾經歷過的二戰或成名後鎂光燈的籠罩,都讓沙林傑背負極度不自由的人生。隨著小說引起熱烈回響,他反而變得更加孤僻,而紀錄片透過不同的空間感傳達他內心的衝突..



在美國掀起《麥田捕手》狂熱的作家沙林傑,其小說在1951年出版後獲得廣大迴響,時代雜誌將其列入「2005年度百大英語小說榜」,原著至今仍被翻譯成多國版本,散佈於世界各地。由於沙林傑在1942年投入二戰,見證過戰爭的殘暴景況,也到過歐洲戰場從事反間諜任務,他的作品中對戰爭和人性的黑暗有著衝擊性的辯證,有學者認為主角霍爾頓是當代美國文學中,最早出現的反英雄形象之一。

透過《野蠻告白》導演夏恩薩雷諾拍攝的紀錄片《沙林傑》,觀眾將看見他在《麥田捕手》一書成名前後,其成長背景對於創作所帶來的影響,而環繞在沙林傑身邊的親人與愛人,又如何看待他複雜的人際關係與大半人生。紀錄片集結了150篇沙林傑的朋友、家人的訪問片段,其中包含從未曝光的照片、畫面及私人信件,還有欣賞他的演員和作家(約翰庫薩克、丹尼狄維托、馬丁辛,湯姆沃爾夫及普立茲獎得主史考特貝克、伊莉莎白法蘭克…等)對於沙林傑的看法。



然而,早在《麥田捕手》風靡於美國文壇時,就有片商想購買小說翻拍成電影的版權,諸如比利懷德、史蒂芬史匹柏等名導皆表示過拍攝意願,馬龍白蘭度、傑克尼克遜、陶比麥奎爾、李奧納多狄卡皮歐等好萊塢巨星也爭取過演出的機會,但沙林傑只是淡淡回應:「我覺得霍爾頓不會喜歡。」

隨著小說引起熱烈回響,他反而變得更加孤僻,而紀錄片透過不同的空間感傳達他內心的衝突,譬如當描述沙林傑隱居在鄉間小屋時,這座封閉的小屋被呈現出各種角度和色調,呼應外界對他的內心世界所造成的衝擊。無論是曾經歷過的二戰或成名後鎂光燈的籠罩,都讓他背負極度不自由的人生。顯而易見地,這座連親密愛人與家人都無法長久進駐的小屋,是他萃取創作靈感及遠離外界的堡壘,莫怪當讀者大老遠跑來尋求人生解答時,沙林傑只是冷酷地回應:「我只是小說家,並不是心理諮商師。」



令讀者好奇的是,雖然他從未放棄寫作,但在1951年後沙林傑就很少公開出版自己的作品,而他在2010年自然病逝於家中,享壽91歲。想知道更多關於沙林傑的作品動向,可以從紀錄片中找出一些蛛絲馬跡;若想了解他的過去,也可以從他的親密愛人與子女的談論間,一窺大師精彩的一生。

作者:Clair

本期焦點-【v.438】 2014/03/17

其他新鮮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