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KANO:同心圓激盪聲


《KANO》是一部敘事流暢的好看電影,從編劇手法來剖析,同樣也可窺見編導的用心與用力。




拋一顆石頭進池塘,石子落水那一點就會360度激發漣漪,落石的力量愈大,同心圓的水紋愈滾盪。採用同心圓的編劇法,同樣就能激生振奮人心的力量。



《KANO》中飾演近藤教練的永瀨正敏,上任第一天的第一個指令就是全體球員去跑嘉義一圈,那是鐵血震撼的第一招,要立威,得先殺球員野勁,跑步又可以強化體能,立威兼強身,很多教練都懂,但是近藤多了一個要求,跑步時要喊:「甲子園。」因為他立誓要帶球員進軍日本高中最高榮耀。






甲子園?這群台灣孩子沒聽過甲子園,更沒想過進軍甲子園(畢竟他們一場比賽都沒贏過),但是教練一開始就樹立高標,目的當然是在激勵士氣,所以接下來跑步跑到嘔吐,在泥濘地上翻滾接撲,都是鐵血訓練的強力圖像。



這個鎖定甲子園的棒球行動,基本上是「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的行動浮雕,《KANO》的編劇因此安排了第二波同心圓:「木瓜精神!」這則植物生態,有如一則寓言,讓行動有了破題象徵。



《KANO》的木瓜有兩個論述:紮鐵釘的,以樹之將死,激發其拚死一搏的生存潛能;沒紮鐵釘的,看見別株高壯,心嚮往之,於是也起了「有為者亦若是」的跟進效應。



每天長跑,高喊「甲子園」是進入虛擬狀態的勵志法,貼合後者註解;邊緣弱勢的小球隊能夠異軍突起,創造奇蹟,則是鐵釘效應的實証。木瓜寓言激發的漣漪,不就是同心圓的波紋嗎?




鐵釘其實隱寓了「破銅爛鐵也要煉成鋼」的魔鬼訓練本質,《KANO》用了鐵釘做比方,巧妙避開了不人道的體罰場面,因為那會錯亂英雄崛起的戲劇焦點,只有最後決戰時,吳明捷的手指都已皮破血流了,追求勝利的教練仍然不肯換人,才有了犀利的指涉。



教練不想換人(是不是對後援投手信心不夠?),當然是不想輸,但若換成投成不肯下場,同樣可以解讀成不想輸,《KANO》的劇本此時又再繞回了木瓜寓言做圓場工具:投手的堅持與毅力可以成就傳奇,靠著隊友用木瓜寓言來解套,英雄就此成形,耀眼光芒,讓人看不清教練的私心,也更來不及細究了。



但是只成就投手一人還是太勉強,就在投手連投四次四壞球而失分時,其他球員挺身而出,要他放心投,他們會全力撲接所有的球。單打英雄此時得著了群體背書,光芒均分,小漣漪就成了大漣漪。






相信同心圓理論的《KANO》的劇本,當然也不曾忘記讓對戰投手也來參一腳,看著濺血不屈的對手,忍不住問他何以不退場,於是木瓜寓言又得著了第三次亮相的機會,同時也呼應著「不要只想贏、要想不能輸」的全片口號,那是明知會輸,但要輸得有尊嚴,輸到讓人起敬的「敗亦非敗」境界,《賽德克巴萊》中莫那魯道的戰爭哲學,不亦如此嗎?



同心圓刀法是犀利的編劇招式,但不能浮濫,木瓜只出現三次是對的,再多一次,就腻了,就變得刻意而著相了,分寸拿捏,其實亦是學問。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438】 2014/03/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