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給土地一些微笑:專訪《看見台灣》導演齊柏林
齊老師笑言,製片很緊張,每次他要出發,製片就問:「你拍這個會不會用到?」問題是,拍紀錄片,哪知道定剪會用到哪些畫面……
國內首席空拍攝影師齊柏林的嘔心瀝血之作《看見台灣》,以空前手筆,捕捉壯闊、瑰麗的台灣空中景致,亦藉由一個個鏡頭,呈現環境汙染問題,對居住於這片土地的我們,既熟悉、親切,又不乏「真相式」的力道,初執導筒的齊柏林老師,一舉入圍本屆金馬獎最佳紀錄片,而氣魄恢宏的配樂,也搶下一席提名。
「我從事空中攝影多年,拍攝國家的工程記錄,爭取各式飛行機會,也幫各種單位空拍。這些經驗,讓我看到很多面向的生存環境問題。」
說到本片拍攝緣起,齊老師自嘲地表示,過往到各大學演講,台下大家睡覺的睡覺、玩手機的玩手機,讓他心裡很挫折,「我想說,可不可以不用講了,乾脆拍個紀錄片,讓大家直接看就好了。」
2008年,他告訴很多人,決心要籌劃一部空拍紀錄片,多數人沒有辦法投以想像或感受,都認為不可能,空拍景致怎麼可能成為一部電影呢?
「但其實,不管好萊塢電影、Discovery、國家地理頻道,均不乏這般流暢、高質感的空拍畫面。過去台灣沒有這樣的拍法,是因為台灣沒有這樣的設備,2009年我自費從美國租了這樣的設備進來,器材一抵達台灣後,便適逢法國第一部空拍電影《Home》全球發行,證明我的想法是可行的。」
齊老師登上飛機,拍下第一組畫面,剪了一段Demo影片,到處投石問路,尋求資金,由於齊老師並非電影領域知名人士,談企業贊助難免碰壁,也讓他意識到,團隊資歷很重要,「於是我透過關係,認識了侯孝賢導演,他看了我的影片,表示願意擔任監製,助我跨出了第一步。輾轉,陳文茜等名人加入顧問團,等同穩定軍心,我也愈拍愈有自信。」
獲得第一筆贊助後,不到一年,拍著拍著,錢就花完了。齊老師感嘆,這兩年,台灣經濟發展遲緩,企業對贊助採取保守策略。當時,找不到資金,逼不得已,須把拍攝腳步停下來。「長達三年的拍攝,跟經費大有關係,邊拍邊找錢,找到錢就拍。」
齊老師笑言,製片很緊張,每次他要出發,製片就問:「你拍這個會不會用到?」問題是,拍紀錄片,哪知道定剪會用到哪些畫面,拍攝過程不會有肯定答案的。
他說:「我是拍紀錄片,事先沒有分鏡,如果要按腳本去拍,第一個你拍不到,第二個你要花更多的錢。我將想到的,可以用的,都拍下來,再去梳理、拼湊。」
相對地,也經常要放棄很多拍攝,譬如拍燒王船——節慶不需要考慮天氣,只要捕捉事件即可。可是當燒王船當天下毛毛雨,勢必無法追拍其它景致,最後只好放棄。齊老師感嘆道:「所以電影裡大多看到的都是好天氣,沒辦法,經費有限,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情」
「因為是紀錄片,我也要等候某些『時機』,譬如說颱風、暴雨等事件。這種時機也是風險,真正遇到颱風,飛機不能飛,但風走了以後,拍到的可能又是滿目瘡痍。我心裡其實很矛盾,一方面希望拍到正在發生的氣候,一方面又不希望自己的土地受到重創,心底是很糾結的。」
從平面攝影轉換到動態攝影,齊老師表示,美學執行上,平面攝影就經常在構圖上做訓練,要知道,台灣是一個小地方,視野寬闊的大範圍,很不好拍,所以在構圖上,會特別去擷取漂亮的角度、迅速找到自己要的畫面,相對,對這片土地的傷痕,也會有格外敏銳的觀察。
「空中攝影最重要是如何引導飛行員,去飛到你要的角度,拍平面比較簡單,飛得高高的,抓下來就可以了,但動態的主觀畫面,各種飛行的模式,你都要去試。此外,畢竟飛機是航空公司的,不是個人的,沒辦法使用固定駕駛員,於是每回起飛,都要同步跟飛行員重新磨合。」
本片剪接由新手郭于寧和資深剪接師陳曉東合作完成,其中齊老師很感謝前期剪接師郭于寧:「她花極多時間去消化300小時的空拍畫面。我跟于寧年齡差了二十多歲,觀念上非常不同,我清楚什麼畫面是危險、得之不易的。可是『平地上』的剪接師看畫面都很平穩,區分不出有什麼不一樣。可想而知,常會爭得面紅耳赤,甚至動氣。」
也毫不意外,在剪出一個稍具規模的脈絡之前,確實走了很多冤枉路,畢竟沒有前人的範例可供依循。不過,卻也承蒙很多人的指導、指教,齊老師找到戴立忍、虞戡平等人,一步步徵詢他們的意見。
第一個腳本,在拍攝過程中不斷討論,齊老師把想法告訴編劇,編劇花一年時間寫出腳本。第一個初剪版本,按照腳本來剪,每個段落都很好,但將不同段落銜接在一起,卻產生排斥現象、衝撞了原本剪接的邏輯,讓齊老師大為挫敗。
「第二次,學了乖,我跟剪接師重新提出架構順序,循著架構,用影像來說故事。這個版本,戴立忍看完後說:『這可以挑戰完全沒有旁白的電影。』意即這部片子在沒有旁白的情況下,是可以看得懂的。他這番話給了我很大的信心。」於是將影像順序確定後,團隊再根據畫面寫旁白,並請來配樂大師何國杰做音樂。
本片旁白走在議題上面,透過口述,取得議題與情感上的平衡,吳念真導演的聲音向來廣受大眾喜愛,而編劇之前也跟吳導合作過,相當懂得去抓吳導的語氣,最後,吳導再將之潤飾成更貼切的口吻,錄音終於大功告成。
「儘管影片中段的負面議題稍顯沉重,但這部紀錄片,並沒有要責備誰或控訴誰。畢竟過去這些傷害,每個人是共同參與的。我這部片子是要提醒大家,居住在這片土地,除了天然災害的衝擊跟考驗,人為加上天然,後果更是不堪設想。」
片尾,原住民學童們於玉山頂唱歌、跳舞,展露豐沛的生命力,拍完後,校長說:「再給我們拍一個畫面!」所有人去背包拿出國旗,微笑揮舞著,「看到這意外驚喜的當下,我心中無比感動,國旗已然超越政治的圖騰,昇華為對這片土地的敬意與愛戀。」
有趣的是,空拍工作者很不愛拍到地面上的人對鏡頭揮手,偏偏台灣人就是這麼愛揮手,也因此,當齊老師決定將所有「平地人」對鏡頭招手的畫面集中起來放在片尾,本是拍攝上的困擾,竟化為一段神來之筆,效果相當溫馨、惹淚。
齊老師有感而發:「當台灣人徬徨無助,就會去跟上天祈福,他們要的也不多嘛,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可以的話,再多賺點錢,當國家政府無法給他們這樣的支持,他們只好祈求上天。」
所以,風雨過後,當然要多給這片土地一些微笑囉!《看見台灣》,正猶如十一月大銀幕,帶給這片土地的一個大大的、溫暖的微笑!笑靨從齊老師嘴角綻開,延展無限,激盪不止……
作者:保溫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