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相信任何人》失憶也藏不住的真相
人腦對我們來說,就像一座迷宮,盧貝松極為著迷,構思了十年拍成一部89分鐘的充滿哲思的科幻;關於記憶,更是一件感性的是,人總是選擇性遺忘,選擇性記憶,記憶似是真實,往往人也常常自欺欺人的以為某個回憶是事實的全部。
但如果有一天,因意外,腦中的記憶體一旦毀損,只剩暫存記憶體,那麼我們又會如何?周遭最親密的人又會如何?
《別相信任何人》(Before I Go to Slee)改編自S. J. 華森2011年出版的同名暢銷原著小說,故事敘述一個只有短暫記憶的人,每天一覺醒來,對她來說都是「全新」的一天,每天醒來都覺得身處在陌生的房間,身旁躺著一個不認識的男人。男人耐心說明:「我是妳丈夫班恩,……,你多年前遭遇嚴重車禍,從此記憶受損。」每天她也會接到陌生的醫師來電,要她找出被藏起來的祕密訊息──前一天記錄下來,提醒隔天失憶的自己。藉此,一天天重建自己的歷史,慢慢發現一些矛盾的說法,慢水挖掘出真相,但離真相愈近,她的性命也愈接近危險……
電影與原著小說有些不同,原著小說女主角克莉絲汀47歲,電影中的克莉絲汀(妮可基嫚 飾)40歲(不過有意思的是,妮可基嫚本人實際年紀是47歲);電影中克莉絲汀的記憶提示是用相機錄下影音,小說則是寫日記。
愈看這部電影,愈禁不住回想起2000年克里斯多福諾蘭編導,入圍奧斯卡最佳原著劇本的《記憶拼圖》(Memento)。一樣是意外腦中長期記憶存取出了障礙,一樣每天醒來都會回到記憶的某一個切點,一樣有性命危機,只是《記憶拼圖》中的主角患了順行性遺忘症的是男性藍納(蓋皮爾斯飾)不惜一切尋找姦殺他妻子的凶手,不料卻捲入更複雜的案件中。只有短暫記憶的藍納藍諾利用筆記、照片、圖表及所有訊息,提醒自己誰可以信賴而誰不能信賴,甚至把重要訊息刻在自己耳上提醒自己如何找出凶手的關鍵線索。
兩部電影相較起來,《記憶拼圖》一如片名,觀看時,大家迷失在藍納的記憶迷宮中,跟著他一路的看著所有記錄下來的隻字片語和照片,拼湊所有的線索,也因著主角男性之故,懸疑偵探氣氛濃厚,相對於《別相信任何人》故事主人翁是女性,著墨更多的是,人處於「陌生環境」的不安、恐懼,以及失去記憶後,難在有記憶基礎下作理性分析,而回歸人的動物本能,也就是直接的肢體反應和本能反應,對照對方的言行舉止,辨別自己與此人的關係,是否真如表面上的那樣。《記》考驗的是人們的記憶和邏輯推理;《別》考驗的則是人的心理反應。
單就邏輯設定,肯定是鬼才克里斯多福諾蘭技高許多,S. J. 華森側重的是心理驚悚,為了營造這種驚悚氣氛,找來柯林佛斯飾演克莉絲汀的枕邊人,馬克史壯飾演她的心理醫生,其實線索一點都不難,愛看偵探推理的影迷可能會覺得一開始就猜到了,但柯林佛斯和馬克史壯兩人在不同時候展露不同的感情深度和轉折,才是本片成功的關鍵,而集編導於一身的導演羅文約菲(Rowan Joffe)在運鏡上,特別是運用攝影機自拍的片段與不斷重複的對白,同樣一段影像,同樣一句台詞,在不同時候(錄的時候,回想的時候)凸顯了不同的解讀結果,也導致克莉絲汀有不同的感情流露,這種似重複而非重複的手法,讓這部電影有了不同於驚悚之外的魅力。此外一些小細節的安排,諸如克莉絲汀的手機是骨董級的NOKIA 3310,與其他人的智慧型手機不同,也多了一分趣味和存心不良的用意;還有那些「不存在」的照片才是隱藏住重要真相的關鍵。
至於,真凶,為何遲遲不被揭露,也還真是奇怪的「奇蹟」,難不成,克莉絲汀一直被「軟禁」在家裡?許許多多的細節,也許只有原著能告訴我們?
作者:蘇士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