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馬奇幻影展「專題導演 / 伍迪艾倫」之三: 異地與原鄉
40年前就拍好的文學電影《愛與死》,其所呈現出來的異國風味與古裝情調,與《午夜‧巴黎》有著微妙的連結感,關於在異鄉拍電影這件事,伍迪艾倫不輕易出手不是因為不要,而是對於異國文化與城市的體驗、消化與反芻,他需要很多的時間去理出頭緒。就像伍迪艾倫在紐約活了40年,才拍出《安妮霍爾》和《曼哈頓》一樣。
伍迪艾倫是紐約出生的猶太裔美國人,一輩子離不開紐約。在紐約拍攝的《安妮霍爾》和《曼哈頓》是他人生第一回事業巔峰,雖已是上個世紀的事,但《曼哈頓》至今仍是描述紐約電影之中的必看經典。關於城市物語電影,伍迪艾倫曾經覺得在《曼哈頓》之後他再也沒戲唱了,直到32年之後他拍出了《午夜‧巴黎》(2011)。
《午夜‧巴黎》讓巴黎這座城市裡的紅男綠女大作時空跳躍旅行,是伍迪艾倫最近最受歡迎的電影作品。這應該是他在上個世紀之前完全想不到的事。因為在他第一次離開美國、跑去歐洲拍了《愛與死》(1975)之後,由於過程太痛苦了,後來有20年的時間,他對於在歐洲拍片是敬謝不敏的。
伍迪艾倫很喜歡俄國文學(據說在拍片的空擋他都在閱讀契科夫),《愛與死》就是一部模仿俄式文學的致敬電影。就算是文學電影,既然是由伍迪艾倫來拍,那麼當然就要幽默一下,用一弱小反戰的俄國猶太男人的生命奇遇記來諷刺戰爭、文學與愛情的《愛與死》是部古裝劇,但沒在俄國拍(反而跑去法國和匈牙利拍),全片氛圍和他四年後的美國都會愛情電影《曼哈頓》的差異很大(雖然兩部電影的男女主角都是伍迪艾倫和黛安基頓)。除了在情感層面的論述一向獨到之外,伍迪艾倫在戰爭的戲碼模仿了卓別林、還有黛安基頓的偶像巴斯特基頓的代表作《將軍號》,後來連伯格曼的《第七封印》的斗篷死神也出現了!對喜歡電影的影迷來說,這趣味大概不遜於喜歡藝術的人在看《午夜‧巴黎》時見到一個又一個藝術家冒出來的驚喜感(藝術家匯整可見此篇《午夜‧巴黎》分享文http://cheercut.pixnet.net/blog/post/29515804)。
仔細想想,快要40年前就拍好的文學電影《愛與死》,其所呈現出來的異國風味與古裝情調,對照《午夜‧巴黎》把主角帶回100年前去與藝術對話的戲碼,這兩部電影之間似乎有著微妙的連結感,我不禁臆想,關於在異鄉拍電影這件事,伍迪艾倫不輕易出手不是因為不要,而是對於異國文化與城市的體驗、消化與反芻,他需要很多的時間去理出頭緒。就像伍迪艾倫在紐約活了40年,才拍出《安妮霍爾》和《曼哈頓》一樣。
拍片45年、每年幾乎有出產一部電影的伍迪艾倫,至今已經獲得國際上超過150座的電影講座,今年的金球獎甚至乾脆直接頒一座終身成就獎給他,可能是已經厭倦在提名榜單上面放置伍迪艾倫這名字了;也有可能是因為這個導演視獎項如浮雲的心態使然,即便得獎了他也不會去領獎,搞得頒獎典禮的場子挺尷尬的。尤其是奧斯卡。所以奧斯卡獎通常能不提名伍迪艾倫就不提名,反正伍迪艾倫也不會出現。倒是,2002年,伍迪艾倫突然現身在奧斯卡頒獎典禮上面。那是在911恐怖事件、紐約受創之後。這個極度熱愛自己家鄉城市的導演說:「我願意為紐約作任何事,所以我盛裝赴會(2002年奧斯卡頒獎典禮)」,然後,他透過這個全球矚目的轉播,聊紐約、並讓觀眾看見他鏡頭底下的美好紐約樣貌。
年輕時不願意離開紐約,老來卻因為異鄉系列(倫敦三部曲、歐洲三部曲)再次登上事業巔峰。異地與原鄉,伍迪艾倫最終都如魚得水似地悠游其中,有此人生,夫復何求?
「我要邁向偉大,唯一的障礙是我自己。」伍迪艾倫如是說。
作者:雀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