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2012上半年度台片盤點(上)


時值端午佳節、盛夏光年,本期e週報特別邀請知名影評人、策展人Ryan,為大家回顧2012年初到現在為止上映的國片。


吃了粽子、過了端午、進入夏天,學生們放起暑假,好萊塢大製作續集電影接二連三搶攻市場,《碧娜鮑許》、《凱撒必須死:舞台重生》之類的小品藝術電影在夾縫中辛苦求生,一年一度的台北電影獎也伴隨著台北電影節即將揭開序幕,我們這才猛然驚覺,美好2012原來竟過了大半。透過入圍台北電影獎的十部劇情長片中已於今年上半年(一月、二月、五月、六月)在台分別上映的《陣頭》、《》、《金孫》及《寶米恰恰》四部作品,或可約略勾勒《賽德克.巴萊》(《賽德克.巴萊(上)太陽旗》《賽德克.巴萊(下)彩虹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激情過後的台片態勢。

草根本土路線的愛與愁

電視劇導演馮凱首度跨行電影圈,在未獲輔導金加持、缺乏強勢媒體關注之下,《陣頭》竟打敗同檔期來勢洶洶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不僅寫下從1到3.12億的傲人記錄,也再次確立了自《海角七號》以降的台片賣座法則:草根情懷、在地特色、喜劇穿插、勵志熱血。


可以拿來與《陣頭》作為對照組的,是《龍飛鳳舞》及《貧民英雄》兩部作品。《龍飛鳳舞》由《父後七日》班底精心打造搶攻賀歲檔期,雖然仍有《父後七日》敘事紛亂混雜、不同世代演員表演參差的問題,但對於傳統民俗議題的申論依舊感性討喜,略帶舞台後設意味的情節鋪陳亦見自我超越。只可惜這回評論捧場,觀眾卻未見買帳,「歌仔戲」既是創作的核心源頭,卻也成了它的框架與包袱,或許該歸咎行銷策略錯誤使然,結果最終既無法吸引年輕世代的觀眾買票入場,也未保住死忠歌仔戲(春美)迷及《父後七日》基本盤,成為今年度最璀璨的一顆遺珠。

至於《貧民英雄》,明顯沒有《龍飛鳳舞》意圖開創新局的野心,純粹投機跟風緊隨「後海角年代」草根喜劇足跡,當初拍完之後因細故束之高閣,直到2011這波台片熱讓它好不容易插到空隙,卻還是只能草草上映了事。平心而論,此片劇本粗陋缺乏原創性,影像調度亦未見特出之處,上映時沒能招致任何關注,並不令人感到意外。


合拍到底行不行?


截至目前為止,今年度上映台片中耗資最鉅的兩部分別是蔡岳勳的《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和鈕承澤的《》,恰好都是合拍片。兩片皆是水準之作,雖有顯而易見的瑕疵,但從題材結構、地域性到卡司組合,在本土與大華人市場之間的拿捏取捨,算是面面俱到,成果尚稱大器而華麗。不過,這兩部大片在台灣的票房表現雖然都成功破億,但嚴格來說其實不算亮眼。《》全台票房達新台幣一億六千萬,這當然是一個精彩的數字,但是與《艋舺》的全台兩億六千萬相比,再考量《》的成本是《艋舺》的三倍左右,到底是豆導江郎才盡黔驢技窮(畢竟《》並未超越豆導幾年前同性質的電視劇《求婚事務所》成績)?或者因應合拍須顧及大華人市場以及中國觀眾口味,台灣少部份觀眾的流失是必然的結局?還是純粹歸因台灣觀眾喜惡太難以捉摸、取悅?委實值得深究。

當然,以上這些「深究」,是單純基於台灣市場表現而論。以「大華人市場」為基準,《》仍是一次非常成功的投資操作,耗資近兩億台幣的《》,最終在台灣、中國兩地達到了超過八億台幣的總票房,也是台灣電影至今在中國的最高票房紀錄,也因此確立了豆導的下一步——義無反顧地往合拍模式前行。

相形之下,《痞子英雄首部曲:全面開戰》在天時、地利、人和之下堂皇登場,卻以灰頭土臉的成績在台黯然退場,只能寄望仰賴中國票房彌補投資缺口,卻又因批文問題遲至六月下旬才在中國上映,除了得承受盜版早已滿天飛的嚴重衝擊(當然不只《痞英》,盜版是每部合拍片都必須面對的歷史共業),兩地上映檔期差距超過五個月,對於媒體造勢、活動行銷企劃及成本、影片口碑傳遞與觀眾期待熱度的消長,影響不可謂不大。不過本文截稿為止,《痞英》在中國開出不錯的票房成績,說不定有機會一搏,甚至超越《那些年》,最後轉虧為盈。

撇開上述兩部處於「特例」位置的指標性作品不提,台灣與中國的合拍片約可粗分為兩條路線,其一以1949為交集,強調兩岸因為時代錯誤而造成的遺憾與文化隔閡,如今透過密切交流而亟欲彌補、回歸,《追愛》、《為你而來》及《飲食男女—好遠又好近》可為代表,三片無論故事情節、人文情懷抑或導演手法,或有可觀之處。可惜的是,為屈就中國市場,三片皆在敘事切入角度、卡司組合、表演及取景上做了諸多讓步,結果非但台灣觀眾無法產生共鳴,在中國的票房表現也未見起色,可謂得不償失。

其二是強化「寶島」這塊閃亮招牌,大打草根在地文化,再佐以類型包裝。必須注意的是,如果說《海角七號》、《父後七日》、《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陣頭》的在地情懷奏效,讓全台觀眾認知到台灣電影確實可以走出虛情假意的天龍國,望見國境之南、清水中彰投的熱情活力,那麼走美式雙人動作喜劇風格的《寶島雙雄》、無厘頭kuso壞品味喜劇《寶島大爆走》(中譯:烏龍戲鳳2012)、以及由中國金獎導演霍建起所執導、延遲多時終於上映的中日台合拍鄉愁浪漫愛情片《台北飄雪》,顯然意在讓全世界的華人觀眾看見台灣。台灣╱台北之於全世界所有的華語電影,自然並非居於「中心」的位置(台灣是中國的「國境之南」),事實上,所有合拍片中的台灣元素,本就是策略運用與商業結合下的產物,北中南東在地文化則是經過縝密精算後的刻意置入,兩部片名即以寶島為賣電影的喜劇,強調環島及台式綜藝特色,自然不足為奇。


有別於上述兩條路線,讓朱延平終於洗刷在台票房毒藥惡名的溫情喜劇《新天生一對》,在此提供另一種思維:合拍片在考量各自出品國法規對於主創、演員比例嚴格要求及題材的限制之餘,是否可能走出兩岸出品方對於各自在地特色的置入迷思,讓文本回歸文本,讓創作回歸作者?我的意思是,對我來說《新天生一對》仍然不是一部優秀的作品,朱延平仍然是八十年代那個朱延平,沒有絲毫進步,頂多只是沒有《功夫灌籃》、《刺陵》、《大笑江湖》那麼墮落。但不可否認的是,《新天生一對》至少作對了一個多數合拍片未必參透的決定。除了楊冪及幾個配角來自中國以應付審批之外,《新天生一對》讓我感覺它是部不折不扣的台灣電影,它賣的是原汁原味的台灣味,電影語言如是,風光背景角色亦然。沒有難堪的指鹿為馬(比如硬要一口京片子的演員飾演本地角色,硬將台式老厝巧作中式古宅等等),沒有虛矯無意義的地方行銷,《新天生一對》在合拍各個環節與眉角的拿捏,算是達到了一個足以成為示範的平衡,就跟香港的《桃姐》情況類似(再次強調兩片藝術成就差距甚大)。

作者:Ryan

本期焦點-【v.349】 2012/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