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看!緬甸主權懶人包
距離台北僅四小時航程的緬甸,,與台灣有感同身受的殖民歷史,在解嚴25年後的今天、在非綠即藍的政治口水中,特別值得我們了解一下緬甸,而透過觀賞本週上映的《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可能是最簡便的方式。
從台北飛行4小時15分鐘就能到達仰光─僅次於印尼的東南亞第二大國─緬甸最大城市。緬甸以諾貝爾和平獎得主翁山蘇姬的事蹟聞名於西方世界,更有吳丹作為聯合國第三任秘書長(任期:1961-1971),負責調解了1962年的古巴導彈危機、以及1965年印巴爭端和剛果內戰。然而在媒體有限的選擇報導下,極權的軍事統治、高壓手段,讓這個離台灣不遠的古老「國家」蒙上一層神秘的面紗。
身處在自由滿天飛的寶島,也許難以想像緬甸的歷史政經處境,要不覺得他們特別落後、要嘛熱血支持一下革命街頭運動。事實上,曾經有著東南亞最先進國際機場的緬甸,與台灣有感同身受的殖民歷史,在解嚴25年後的今天,在每年二月底放一天假的台灣,在美國牛、中國豬甚囂塵上、搖旗吶喊非綠即藍的政治口水中,特別值得我們了解一下緬甸,而透過觀賞本週上映的《以愛之名:翁山蘇姬》可能是最簡便的方式。
回憶一下歷史課本,南蠻王孟獲被諸葛亮七擒七縱之後,投降蜀漢,官拜御史中丞。而雲南緬甸的蓊鬱森林裡,仍舊是族群眾多分立、梟雄各據山頭的局面。在強盛的元朝,中國曾經設置「緬中行省」(後納入雲南行省),統治管理緬甸東北部。(西元1278年),而其後的數百年間,緬甸始終無法獲得統一,從孟族、緬族、撣族到克耶族;從南部、中部到東吁、貢榜,雖有王朝統治,緬甸始終處於群雄割據的情勢,也因此引此西方覬覦。
西元1885年(清光緒十一年)英國發兵攻打,洋槍洋炮之下,緬甸被納入英屬印度。隔年,中國被迫簽下《中英緬甸條約》,規定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其後,緬甸開始委身於英國的臨幸,甚至脫離英屬印度成為「大英帝國的緬甸本部」。直到1942年二戰時期,翁山與奈溫兩位將軍引領日軍攻打緬甸,脫離英國統治。
二戰結束日本投降後,緬甸獨立終現一絲曙光,翁山將軍成為緬甸總理,與英國展開有關獨立的談判。但就在獨立前夕,1947年,正值32歲英年的翁山被暗殺身亡,他因此被緬甸人民尊稱為國父。這也就是《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片頭所呈現翁山蘇姬童年(2歲)時期遭遇的血淚故事。
1948年,緬甸終獲獨立,「緬甸聯邦」和首位總統誕生,執政黨則是以吳努為首的「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然而其後的十數年間,奈溫重新崛起,成立「看守政府」奪取政權,廢除聯邦憲法、排除民選制度,開始軍人獨裁統治。自此,在不同的「將軍」把持下,緬甸在軍權中輾轉,至今無法展開民主制度。
乍看之下,緬甸與台灣背景相去甚遠,發展也天差地別,然而同樣身處政經軍事要地,並不只是表面國內的權力組織互相爭奪而已,這些組織派系的背後,總是牽扯著世界上列強更大的野心、更廣泛的利益爭奪。也並不能總以單一事件來看待。然而,每天在名嘴們的陰謀分析之下,緬甸(台灣)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至今生活水準普遍提升的人們又該如何看待自己的國族認同、生存價值?以及我們所投射出的世界公民角色呢?連寶傑都不知道,不過透過以輕鬆的心情進戲院欣賞《以愛之名:翁山蘇姬》,相信大家都能在娛樂之中有所領悟。
緬甸主權小整理:
中國→英國→日本→英國→獨立→落入軍權
1885年:英國攻打緬甸,納入英屬印度
1886年:《中英緬甸條約》,中國承認英國對緬甸有支配權
1942年:翁山和奈溫引日軍佔領緬甸
1945年:二戰結束,日軍投降。緬甸重回英國懷抱,獨立現契機
1947年:翁山將軍被暗殺
1948年:緬甸獨立,緬甸聯邦誕生,吳努擔任總理(拔擢吳丹)。
1962年:奈溫奪權,開啟緬甸軍權統治
2007年:數十萬人參加的反軍政府示威「番紅花革命」在仰光爆發。
2011年:緬甸新政府宣布,正式解除對Facebook、Twitter、BBC、Youtube等網站的封鎖。
後記:1948年脫離英國獨立後,奈溫將軍的奪權開始了緬甸永無天日的軍權統治。2002年3月4日,緬甸軍政府領導人以「陰謀推翻政府」的罪名對奈溫一家實施軟禁。同年9月,奈溫的女婿和三個外孫被處以死刑。12月5日,奈溫在家中去世。緬甸本國媒體對他的去世或者葬禮沒有進行任何報導,其葬禮也沒有任何緬甸軍政府領導人出席。
作者: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