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影壇巨擘的影格人生:小津安二郎
今年適逢小津安二郎逝世五十週年,台灣將重新上映小津安二郎的經典之作《東京物語》,這部以日本戰時期為背景的作品,透過平常的家庭生活映照出日本傳統親子關係,可說是小津安二郎關於倫理親情議題電影的生涯代表作。
日本知名導演小津安二郎出生於東京都深川,生日與忌日恰巧同為一天(1903年12月12日-1963年12月12日)。小津安二郎幼時即喜歡繪畫並且熱愛電影,尤其特別喜歡美國電影。小津安二郎於1916年在Uji-Yamada就讀中學,而且養成看電影的習慣。1923年,小津安二郎獲叔叔引薦,進入松竹映畫的蒲田攝影所工作,但當年的日本電影業並非是一個牢靠的工作,許多年輕電影人最終對電影失去信心與熱情,在父親強烈的反對之下,小津安二郎仍開始擔任攝影助手的工作,並於1926年開始擔任副導演。小津安二郎與母親的關係較為親密,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大特點,更影響了他所創作的電影作品。
1927年,小津安二郎正式升格成為導演,首部執導作品默片《懺悔之刃》,亦是他唯一的古裝片,他很快的就愛上「現代劇」的題材,專門拍攝以日本中下階層的日常生活為主題的影片。早期他廣泛的拍攝各類影片,作品頗受外國電影影響,包括警匪電影和通俗劇,並以青春學生喜劇的類型居多。日本戰後時期,小津安二郎多聚焦拍攝於以庶民日常生活為主的小市民電影,並於1936年開始大量拍攝有聲片。
小津安二郎曾一度入伍參加二戰,甚至在新加坡淪為戰俘半年才被遣送回國,並於1949年跟編劇老搭檔野田高梧再度的合作推出《晚春》,這部作品也成為小津安二郎一系列優秀作品的開端,他後來的所有影片都出自野田的手筆。小津安二郎常以低視角仰視的獨特拍攝方式,也成為後來導演的學習對象,他常以無技巧的零度剪輯、固定機位的穩定構圖,反映平凡小人物生活的永恆主題與極簡敘事,摒棄一切干擾電影本身不必要的元素,使他後期的電影趨近極簡主義風格,造就他以最少的技巧打造出的匠心獨具的本色電影。
1958年小津安二郎首次嘗試採用彩色膠捲拍攝《彼岸花》,並以該片獲日本藝術祭文部大臣賞及紫綬褒獎。小津安二郎於五十年代末期重拍他在三十與四十年代的鍾愛之作:「《早安》、《浮草》、《秋日和》」分別為《我出生了,但》、《浮草物語》和《晚春》」的翻版。
1961年,小津安二郎以《秋日和》獲亞洲影展最佳導演獎,並於1963年獲選成為藝術學院會員,成為電影導演榮獲此殊榮的第一人。小津安二郎的作品常以當代日本家庭為背景呈現父母與子女間的感情,反映出日本社會的風俗民情,通過他獨樹一格的電影技巧,將日本風俗展現於觀眾眼前,熱愛生命而情感豐沛的他,更時常為鏡頭裡的角色傾注憐惜與深情,將美國電影元素延伸成為獨有的日式之美,即使是對日本文化甚感陌生的外國人,在小津安二郎賦予電影的層次感和幽默感之下,也很容易心神領會。
小津安二郎的電影作品在商業上並不算非常成功,但他的作品卻獲得影評諸多讚賞。從1927年的《懺悔之刃》到1963年的《秋刀魚之味》,小津安二郎總共導演了54部作品,《晚春》亦為他的電影生涯重要的分水嶺,他的後期作品有多部當選為日本影響最大的影片評選獎項《電影旬報》的年度十大佳片之列,《東京物語》(1953年)甚至在八十年代後被盛譽為世界最優秀的作品之一,該片亦於2012年獲英國電影學會(BFI)全球導演票選最佳電影第一名。
今年適逢小津安二郎導演逝世五十週年,台灣將以全新數位修復重新上映小津安二郎的經典之作《東京物語》,這部以日本戰時期為背景的作品,透過平常的家庭生活映照出日本傳統親子關係,可說是小津安二郎關於倫理親情議題電影的生涯代表作。另外由山田洋次執導,妻夫木聰、蒼井優主演的《東京家族》,亦根據《東京物語》翻拍而成,該片入選2013年柏林影展,山田洋次將與七度獲日本金像獎最佳配樂獎的久石讓,共同向逝世五十週年的日本影壇巨擘-小津安二郎導演致敬。
作者:Li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