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用時間來換:專訪《行者》導演陳芯宜


《行者》這個片名,標示了林麗珍老師生涯的步履,也是一種美學的實踐,這部片能帶給人療癒的,那些受遺忘的、生命中遇到困境的人,一些深刻的力量。

猶記得數年前文溫德斯推出一部蕩氣迴腸的舞蹈紀錄片《碧娜鮑許》,以藝術家對藝術家的對話,開啟紀錄片語言的共振。
無獨有偶,國內知名女導演陳芯宜耗費十年拍攝的《行者2014》,也在千呼萬喚之下推出。



陳芯宜表示,當今紀錄片、劇情片的界線漸趨模糊,《行者2014》試以體現舞蹈家林麗珍精神層面的美學,透過各種表現形式,讓觀眾各自找到入口,以進入這部電影裡。

拍這部片,很多時候,她儼然打破紀錄片的結界,跳脫紀錄者的角色,「當身為創作者的我發現置身困境,剛好眼前就是一個比我厲害的人,於是,心靈的深度對話就這麼展開……我看林麗珍這位藝術家,數十年來,她如何不顧外界的眼光來貫徹無垢舞蹈這件事情——這部片也深深影響我十年來的其他創作。」

十年拍攝,累積的大量素材剛開始也讓她傷透腦筋,「我素材有一千小時,容量16T左右,看完整個毫無頭緒,除了攝影師廖敬堯給了我很大的幫助,後期陳曉東老師也給我一些意見,前前後後剪了快三年,才大功告成。」

21世紀以來,數位設備汰換了很多,幾乎所有設備都用遍了,本片很多情節取捨最後都落在技術層面的考量。不過,就算部分早期片段用的攝影機後來顯得低階落時,她也不會覺得可惜,「數位設備是趨勢發展,也是一個時間的記憶,畢竟現在也不會想到未來會發展到什麼樣子,我們只能憑藉現下的設備做到最好,時代感的無可複製性便是最寶貴的封存。」期間漏拍的,她耐心用時間來換……她認為觀察與等待是很重要的,這也讓自己變得更加敏感。

其中,影片述及早年林麗珍老師與電影產業合作的事蹟,也高密度抓取80年代的氛圍,陳芯宜說:「80年代讓我嚮往的,是從事藝術文化工作的人都會聚集在一起,比方蘭陵劇坊,言談會刺激很多想法,現在各領域涇渭分明,又或者為跨界而跨界,太刻意了。像以前大家玩在一塊,不分你我,我認為玩才可以玩出新東西。」

《行者2014》後段,有段舞碼《觀》的展現,陳芯宜更砸重本搬到野柳、陽明山演出,拍了一個禮拜。此一段落,陳芯宜儼然成為場面調度的美學指導,算算原本舞碼兩個小時,她拍了四、五十分鐘。她說舞蹈電影在台灣屬於新概念,這種融合大自然的舞蹈儀式,充滿了與虛空對話的意境,能帶給觀眾耳目一新的感受。
拍紀錄片是人跟人之間的連結、疊合,她回憶起拍攝之初,一開始林麗珍老師比較緊張,拍到最後儼然是相知相惜的朋友關係。

有趣的是,本片是先是剪接完成才有片名,陳芯宜當初想了一、兩個月,本來想要取個《落花春泥》,但林麗珍老師覺得沒有氣勢,應該想個大器一點的名字。
《行者2014》這個片名,標示了林麗珍老師生涯的步履,也是一種美學的實踐,這部片能帶給人療癒的,那些受遺忘的、生命中遇到困境的人,一些深刻的力量。
「林麗珍老師總是很啟發我,也刺激我的靈感,她片中講到的每一句話,對我來說都很受用。她說過一句:『創作是倚賴百分之九十九的傳統跟百分之一的創意,沒有根基的話,很容易被時代所汰換。』我最欣賞的還是她創作上的態度——不管做什麼,都做到極致,始終如一。」

作者:保溫冰

本期焦點-【v.493】 2015/04/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