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鄧橋:或許台灣動畫必須走入谷底


曾經為中華卡通製作《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海之傳說-媽祖》,台灣動畫長片之父鄧有立先生的兒子鄧橋,離開中華卡通開設綺泰動畫,他以留學所悟的創意管理觀念,為台灣動畫提出了不少見解與觀察,請見以下開眼e週報的報導。

從迪士尼、夢工廠、皮克斯到大友克洋與吉卜力,現在的主流動畫幾乎全是好萊塢與日本瓜分的市場,然而,許多人可能不知道,台灣曾經是迪士尼動畫的代工大國,從《小美人魚》《獅子王》到《風中奇緣》,早期迪士尼有超過九成的動畫都是在台灣加工完成。


本週,開眼e週報專訪綺泰動畫總監鄧橋先生。身為台灣動畫之父鄧有立先生之子,鄧總監曾在父親創立的「中華卡通」旗下創造出《蝴蝶夢-梁山伯與祝英台》、《海之傳說-媽祖》等作品,後來他獨自創立綺泰,有別於中華卡通製作的傳統文化內容,綺泰求新求變,帶來創業作《腳趾上的星光》,鄧總監將為大家分享台灣動畫的產業現況與困境。

腳趾上的星光》由知名音樂人、藝術家姚謙先生主創,耗資五千萬台幣,台北票房僅五萬,許多人以為綺泰慘賠。鄧總監說,其實靠著週邊商品、版權收益,《腳趾上》已經開始營收,光是姚謙老師的小說,在大陸就快賣破10萬本。也帶出一般大眾較容易忽略的事實:動畫主要的收入來源就是週邊商品。「當時《媽祖》還沒上映,T-shirt就賣了快20萬件」

「《天外奇蹟》就是一部超棒的動畫,可是他的營收卻比不過《汽車總動員》。」鄧總監說,最早動畫被設計出來,就是靠周邊賺錢,幾乎佔了80%以上的收入。也因此,「三年前《腳趾上》的企劃書,台灣票房的部分規劃是零」然而鄧總監仍然堅持一部以台灣場景、台灣故事為主的動畫,一定得在本地上映。


腳趾上的星光》在台灣票房才五萬,卻遭受動漫迷群起圍剿,鄧總監說,他能夠理解動漫迷批評的點,雖然批評的人完全沒看過片。僅僅從海報、劇照等視覺上,他們發現這部片畫風「不夠日本」,「台灣怎麼一直都作不夠日本的東西」。鄧總監表示,10個到綺泰應徵的畫家,有九個都會畫出日漫,請他們再次試著畫不那麼東瀛的東西,他們往往就無法下筆。其中,還有一半的比例會生氣:「我為什麼不能畫日本卡通?」

「我本身也是日本動漫迷,也喜歡打電動。」從火影忍者、海賊王(航海王)到夏目友人帳,鄧總監如數家珍。而面對日本卡通強勢壓境,鄧總監分享說,其實國際間,對不同國家的動畫是滿友善的,《腳趾上的星光》到法國參展,就引起熱烈迴響,反而對日本動畫有所保留,如同對好萊塢電影的限制一般,「只有台灣沒有保護措施」,「台灣一年可以播100 部日本動畫,可是這樣就不會有法國、德國卡通了,因為其它的資訊進不來,看的人也根本不曉得有什麼選擇」。「跟韓劇盛行的道理一樣」

當代工廠外移後,台灣動畫的盛況逐漸凋零,鄧總監看到了困境所在,遠赴美國求學,以企管的觀念思考「創意管理」問題,「台灣個別好手很多,但沒有辦法凝聚在一起」,「3 分鐘-5分鐘內的動畫很強,但90分鐘的電影是無法獨力完成的」,「動畫是大量人力的精密工業,畫家自己畫的好,不代表同伴畫的好,尤其是將近100多個人要畫同樣的東西。」「而台灣現在就是沒有作品出來,你看大陸是累積了多少東西,才會有《喜羊羊與灰太郎》」。


腳趾上的星光》有完整貼進生活的故事內容,和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覺,結合了更種領域的人才,從藝術家廖震平、音樂人、到動畫人才,鄧總監運用留學所獲,作到了一次跨領域的整合。營收也按照企劃書逐步實現,面對國內動畫產業人才凋零、層層發包剝削的現象,鄧橋仍然身負重任般的堅持著。「我不作就沒有人作了」在《腳趾上》上映期間,他特別感念電影圈的前輩大力協助,也感嘆國內動畫圈的彼此對立。

「我覺得電影圈的人很團結,可能因為他們大家一起走過電影的黑暗期」。「電影一直在比創意,而動畫長期作代工,都在比價格」,「也許,動畫圈也要走到一個真正的谷底,才有辦法反彈起來吧。」

作者:Easy

本期焦點-【v.351】 20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