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訪國家文藝獎得主─剪接大師陳博文
第十三屆國家文藝獎得主─陳博文老師是國內剪接第一把交椅,與廖慶松齊名,剪接作品超過150部,獲得三次金馬獎殊榮。本週特別邀請陳老師為大家分享他一路走來始終如一的淡定剪接人生。
從事剪接工作30餘年,作品超過百部,獲得三次金馬獎肯定以及第13屆「國家文藝獎」殊榮,陳博文老師是國內剪接大家,更是見證台灣電影興衰與復甦的重要推手。e週報邀請到陳老師,娓娓道來當初是如何歪打誤撞一腳踏入電影世界,又為何對影像如此著迷,從未萌生離開念頭。讀者將會發現一個成功剪接師所具有的冷靜與專業特質,在陳老師的言談中表露無遺。
在台南柳營鄉長大,就讀新營高中,陳博文自嘲是鄉下子弟,根本不曉得電影是什麼。分組時,原本他對數理十分有興趣,英文是最大罩門,表哥告訴他念數理一定得讀原文書,陳博文於是放棄數理,改選乙組,至於大學裡到底有什麼科系,他懵懵懂懂。
考大學填志願時,在班上成績只能算中等的他,填遍國立大學中文系後,第16個志願填了私立大學電影系─當時分數最低的科系。然而放榜時,找遍該校卻不見自己的名字,正慌張失落時,妹妹看見了陳博文三個大字,竟錄取國立藝專廣電系!(現已改制為國立台灣藝術大學),意外考了全班最高分的陳博文,根本不記得自己填了這樣一個科系,歪打誤撞註冊入學,以為自己畢業後也將進入當時十分熱門的電視圈工作。
民國六十幾年,電視圈正夯門檻卻窄,沒有人帶路別想進去。雖然陳博文也請長輩透過關係把履歷送進電視台,卻苦等沒有職位。當時,父親友人的岳父是著名導演李嘉,安排兩人見面後,李嘉問陳博文,如果有機會當導演,會想拍什麼題材?陳老師表示,其實自己念藝專三年,搞不好連一、兩部電影都沒看過,不過當時,喜歡武俠小說的他,仍然在李嘉面前侃侃而談,闡述自己對武俠片的獨特想法與影像概念。於是,李嘉請陳博文來到《飄香劍雨》劇組工作,從不支薪的實習場記開始做起。當時《飄香》副導是李嘉的弟子,後來以《搭錯車》橫掃金馬的虞戡平。
電影圈集體工作、人多事雜,有出資者因為必須多準備一個便當而對陳博文頗有微詞,李嘉一怒之下,改安排他到另一個弟子李朝永導演的劇組,作正式場記,自此,陳博文開始跟著李朝永導演拍武俠片。之後,又輾轉進入萬國電影機構,兩年間從場記到副導,幾乎跑遍了拍片現場的流程。當時他有一個重要的工作,就是去幫剪接師黃秋貴跑腿,實際上是電影公司怕黃秋貴剪一剪就溜開,於是派陳博文去監工。沒想到再次陰錯陽差,開啟了陳博文的剪接之路。
黃秋貴發現陳博文反應很快,對鏡頭的概念也很好,觀察一陣子後,游說他加入剪接行列。陳老師表示,其實當時也漸漸發現,自己的性格也許並不適合當導演─一個需要領導統馭和不斷溝通的工作。「想過自己的日子,還是剪接比較好吧」陳博文毅然決定在黃秋貴的工作室工作,從學徒開始做起。
當時國內電影剪接有兩大系統,即中影公司以及外面獨立的工作室。跟著師父邊工作邊學,是一段相對清苦的日子,不過對剪接已經非常著迷的陳博文根本不這麼覺得。每天早上7:30以前他就到工作室了,順片、套底片,把龐大的工作先趕上進度,到下午師父進來,他才能暫時放下手邊工作,坐在師父後面觀察他如何剪接。一直到23:00以後師父剪完離開,他還得整理師父剪完的部份,經常過了半夜才能回家,就這樣一作七年,奠定了他在剪接工作的深厚技巧。
談到現在的數位剪接,陳老師感慨雖然工作方便,卻讓不少年輕剪接師從未經過思考、判斷而剪接,只是不斷嘗試、還原,直到覺得OK了就停止,很容易變成只是影像很炫,卻連自己都不知所云的花招;或者是「點」處理的好,卻忽略了電影必須「面面俱到」。
在黃秋貴老師─當時動作片第一把交椅─的工作室,陳博文順完片就開始思考,如果是自己來剪應該怎樣動刀?下午,師父開始剪以後,他就坐在後面比對、重新思考,靠著這種不斷模擬練習和實証,逐漸建立起自己的剪接與影像風格,第四年開始,他存錢買了手搖式的小台設備來練習。七年過去,有天黃師父對他說,「你獨立吧。」因為成長背景不同,兩人剪接風格已經差距太大,於是陳博文自立門戶,當時是民國75年。
獨立後的陳博文,與小他幾歲的年輕剪接師陳博彥合開工作室,兩人合資買了要價60萬餘元的四盤剪接設備。戰兢創業卻苦無客源,畢竟尊於倫理,不可能去挖師父的牆角。幸好當時同為藝專畢業的多產導演王重光,曾對陳博文表示過,「你獨立時,我的片子就給你剪」。於是,專接王導的片子,一年五、六部戲,節儉的兩人樂在工作,勉力維持生活。就這樣一路走來,熱愛剪接工作的陳博文老師從來沒有想過要離開這行。
剪接作品超過百部,陳老師說,每部作品都像是自己接生的小孩,一定會有情感。然而外人─從一般觀眾到影評、評審,他們是否真的能體會剪接工作的辛苦與專業?《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是他剪完第一次覺得滿意的作品,沒想到這部威震國際的話題大作,當年橫掃金馬入圍,卻獨漏剪接一項,讓他宛如晴天霹靂、信心大挫。直到楊德昌導演對他說:「欸,陳博文,我說你是最好的,你就是最好的啦!」才點醒了他,「一部作品只有自己才知道剪接的好不好」畢竟沒有看過原始素材的人,該何從判斷剪接功力高下?
從《牯嶺街》之後,陳老師也真正體認,幕後工作最重要的就是淡泊名利的心與對電影的熱愛。作品《黑暗之光 台》獲金馬獎,陳老師對張作驥導演充滿個人風格的作品印象深刻,表示這部幾乎是最難剪接的一部,因為拍攝時與原劇本有很大的出處,必須花很多時間調整。其他同樣困難的還有著重意識形態、何平導演的《十八》、楊導的《牯嶺街少年殺人事件》,以及由舞台劇改編的《暗戀桃花源》:從一種能夠與觀眾互動的表演形式,改為一拍定案的影像作品,需要對群眾心理的深刻了解。
電影是集體創作,而成功剪接一定要基本功具備,才能夠依據不同的需求取向調整最後的成品。訪問的過程中,陳老師不斷這麼強調。彷彿看見國內目前一窩蜂投入電影產業,卻缺少深刻耕耘的人才。而面對剛踏入這一行的電影工作者,陳老師也以《海角七號》與《賽德客巴萊》為例,當初他給魏導的版本都比較精簡,與上映版本不同,但是上映後票房大賣,是否就證明自己的版本不好呢?事實上,對幕後工作來說,除了導演以外,真的沒有人知道你到底行不行,重要的是,成就導演未完成的10%,讓整部電影達到滿分,這才是幕後工作的價值所在。
陳博文老師與《一一》海報合影
陳博文老師的金馬獎獎座
陳博文老師撿來的黑狗。可愛的狗兒,在工作室拖著兩條殘廢的後腿進進出出,工作室另有陳老師剪來的小貓「妹妹」,訪問過程中,陳老師不時像家人般與一狗一貓互動。
作者:Eas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