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爾摩斯先生》真實在虛構之中
格局小卻又真摯的《福爾摩斯先生》帶領所有影迷回味當年的比爾康頓,細細拆解傳奇偵探的人生最終篇章,進入所謂的真實,卻又更沉迷於所謂的虛構。
伊恩麥克連是懂得孤獨的人,當然比爾康頓也是,因此兩人早先合作的《眾神與野獸》才有那種蒼涼處的凜冽高寒,將科學怪人的元素套用進同志文本,相隔十餘年後再次合作的《福爾摩斯先生》,依舊是名人背後的秘聞軼事,是情感,也是孤獨。
《福爾摩斯先生》的迷人之處是再次將那般文本互涉的方式,進行後設趣味,再加上一點英國人與生俱來的嘲諷滋味,光是福爾摩斯進戲院看自己被改編的電影,然後譏笑「每個段落都有邪惡的轉折,人物很誇飾。」來鄙笑那個螢幕當中的自己,生動地用謀殺、死亡以及大快人心的揭露真相來加以完整。
福爾摩斯一向是料事如神,他能精準判斷許多人事物,然而就像柯南道爾筆下的個性,福爾摩斯不僅高傲、優雅而且傲視群倫,他的確「孤獨了一輩子,但幸好有智慧做為彌補。」但在另一方面卻又思考,孤獨,真的是好事嗎?
全世界最偉大的偵探,卻總是厭惡所謂的虛構,每當他被問及是否有戴獵鹿帽,是否有抽菸斗時,他感到無奈,彷彿不那麼服膺那個虛構出來的自己,就似乎是某種程度的背叛自己。
真實的自己,卻意外敗給了虛構的自己。
有趣的是,《福爾摩斯先生》變成晚年遲暮的一次回歸,已屆老年癡呆的他堅信自己沒有解決生平最後一樁案子,讓他始終想要知道答案,他一再陷入謎團,卻又再揭曉真相時讓自己傷心,到頭來真相沒完成任何美好,只是提醒他,他曾間接毀壞了一個孤獨的靈魂。
福爾摩斯需要華生,需要哈德森太太,當然也需要莫里亞堤教授,不斷的客體投射之下讓他確切體驗到自己不那麼孤獨,然而他們終究會離去,留下的人該怎麼辦?
冷漠與熱情、東方與西方、真相與虛假之間大量的二元對立,到底又完成了什麼?
我們常常在柯南道爾的《血字研究》、《四個簽名》以及《恐怖谷》這些作品裡面發覺到福爾摩斯的不真實,他是個舉世無雙的天才,但這樣的人,真的有辦法在現實生活中存在嗎?
如果是有,又該怎麼面對這樣的人生。
很高興無論是米基卡倫的原作小說《心靈詭計》,或是比爾康頓與伊恩麥克林的《福爾摩斯先生》都賦予這個傳奇偵探許多血肉,當他崩潰痛哭的那一瞬間,神格化逐一瓦解,他渴望不平凡,但同時之間他又渴望真摯的情感。
好看,還真是好看,以往我曾經覺得比爾康頓自從《眾神與野獸》、《夢幻女郎》這些作品裡面,都帶有一種優雅的英倫文學魅力,但這中間不知道發了什麼神經跑去執導《暮光之城:破曉》的上下集,其後的《危機解密》也沒有回歸應有的風格,好在格局小卻又真摯的《福爾摩斯先生》帶領所有影迷回味當年的比爾康頓,細細拆解傳奇偵探的人生最終篇章,進入所謂的真實,卻又更沉迷於所謂的虛構。
真實與虛構之間總算找到定位,而我想,這就是我們這麼迷戀虛構小說的原因。
P.S.比爾康頓有意無意在這部電影裡面埋了一堆福爾摩斯的彩蛋,在片中伊恩麥克連所看的福爾摩斯改編電影便由《少年福爾摩斯》的尼可拉斯諾姆演出,另外片中驚鴻一瞥出現的警長則由在《新世紀福爾摩斯》演出第一個案件兇手的菲利浦戴維斯,也算是考驗各個福爾摩斯版本的粉絲,一起來探案。
相關文章
- 《福爾摩斯先生》脫掉小勞勃道尼和班奈狄克後 (2015/10/01)
- 《福爾摩斯先生》故事的真相 (2015/09/24)
- 《福爾摩斯先生》名偵探的偵案告別作 (2015/09/24)
- 《福爾摩斯先生》福爾摩斯先生的盲點 (2015/09/17)
- 《福爾摩斯先生》將被神化的傳奇人物還原為人 (2015/09/10)
- 《福爾摩斯先生》天才的直與悔 (2015/09/10)
- 《福爾摩斯先生》蜂兒大小事 (2015/09/10)
- 《福爾摩斯先生》好好說再見 (2015/09/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