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模仿遊戲》敬那些失敗的模仿者


如果落在野心不夠的製作團隊上,本片可能就是會從 Turing 的生平,被硬生生給折成了 Enigma vs. Christopher 的熱血故事,再佐以一些戰爭場景、小情小愛、國仇家恨等等,哇啦啦,又一部二戰題材的流水線影片就這麼出爐了。

模仿遊戲(Imitation Game)是 Alan Turing 提出的一套思想遊戲,其最原始的意義是,有 A、B、C 三個角色,A 是男性,B 為女性,C 則為審問者,玩法是 C 不能看到 A 和 B 本人,只能透過筆談或者其他方式來與詢問 A 和 B,A 的任務是混淆視聽,讓 C 把他當作是女性,而 B 的任務則是要讓 C 覺得自己是女性,做出正確的判斷,C 則必須在見不到兩個人的狀況下,憑著問答來下決定。

而改良版的模仿遊戲,則如電影中略提的,一樣有 A、B、C 三個角色,差異在於這次的 A 是由機器扮演,三個角色在同樣被區隔開來,見不到彼此樣貌的狀況下,假如審問者 C 與機器 A 和人類 B 筆談之後,無法分辨誰是真正人類的話,那麼就代表這台機器 A 通過了模仿遊戲,證明了 Turing 當時大膽的假設:機器可以思考。



這場測驗並不是生硬的科學與計算,而是回歸到原始的人類判斷,但如果仔細看,會發現以上的實驗重點倒也並非真正擺在「機器是否能夠思考thinking)?」,反而更像是機器是否能夠「表現(acting)得像個會思考的個體?」。
「表現」才是整場測驗的關鍵,只要能夠學的夠真,仿的夠像,那麼人類就會信以為真,這就是「模仿遊戲」。


而整部電影也圍繞在「模仿」上。


第一,機器模仿機器。

這是整部電影敘事的主幹,故事描述二戰期間,德軍開發的加密機 Enigma 極先進,使英國必須召集各路學者於 Bletchley 園協助破解 Enigma。
而 Turing 獨排眾議,不願配合其餘學者運用人工方式解碼,開始著手研發一台「最終解決方案」。

以上的情節已經雛具一部「精彩二戰懸疑解謎片」的要件,而片商也確實懂得利用這點來吸引人,在各種事前宣傳中,刻意剪入加強的戰爭烽火、圍繞著巨型機器的學者們、緩緩轉動的編碼帶等等,都有意的加強這台機器及其背後催生團隊的傳奇性。

如果落在野心不夠的製作團隊上,本片可能就是會從 Turing 的生平,被硬生生給折成了 Enigma vs. Christopher 的熱血故事,再佐以一些戰爭場景、小情小愛、國仇家恨等等,哇啦啦,又一部二戰題材的流水線影片就這麼出爐了。

但是還好製作方並沒有為了短線票房墮落至此,也因此本片的情節雖然是靠著「機器模仿機器」來推動,卻不全是如此,海峽兩端的機器各自快速奔轉的同時,導演與編劇著眼的不是大時代的巨輪,反而是這些守在機器旁邊,遠離戰場,卻又無比置身其中的角色們。


第二,人類模仿機器。

模仿遊戲》拿二戰當鋪墊,它看似寫的是 Enigma,或者 Christopher,但其實可看性最強的反而是側寫的 Alan Turing,從片頭的"What I will need from you now is a commitment. You will listen closely, and you will not judge me until I am finished."(「我要你承諾,你會仔細聽,而且在我說完之前,你絕不妄下評斷。」)開始,就把觀眾引入了一場由 Turing 所主導的戲碼中。
但怪的是,進了戲之後,Turing 的獨白就極少再出現過,觀眾又被放到了一個客觀的座位上去觀察這個角色。

而我們看到什麼?
Benedict Cumberbatch 所詮釋的 Turing 並不是任何英倫情人的典範,他性情詭異、談吐過份直接、高傲而不近人情、極度合情合理而顯得冰冷,
"I like solving problems, Commander. And Enigma is the most difficult problem in the world"

(「我喜歡解決難題,司令,而恩尼格瑪是現在世上最難的難題。」)

這是 Turing 參與 Bletchley 團隊的理由之一,很合理,但又顯得有些冰冷遙遠,他選擇呈現給世人的不是國難當前的慷慨情操,而是任務性的平淡陳述。

而在與人相處上,角色的「非人」特性被更加的放大了,在劇中,Turing 幾乎完全缺失與人相處的技能,他以一種最冷淡直覺的方式來待人接物,甚至連與人合作、說笑、求婚等等,都是在他精密計算之後所採取的行動,如果不是為了取得人手援助,他不會試圖籠絡團隊成員;如果不是為了得到精明腦袋,他不會突然求婚,在這個角色上,我們幾乎很少看到所謂真正人際互動的影子,他就像自己苦心鑽研 Christopher 的一樣,逐漸成了只會憑著刺激而做出特定反應的機器。




而這樣的人卻對於人性有一套洞見,
"Do you know why people like violence? It is because it feels good. Humans find violence deeply satisfying. But remove the satisfaction, and the act becomes... hollow."
(「你知道為什麼人們喜歡暴力嗎?因為那很爽。人們發現暴力就是這麼讓人深深滿足。但當滿足感消失後,那個行為就只剩下……空洞而已。」)
這就是 Turing 對於人的觀感與評語,這來自他被霸凌的求學經驗,在那裡,他發現了人類,大部分的人類都只是所謂的「空洞」而已,只能透過無意義的暴力、言不由衷的話語來包裝自己,雖然有少部份的人可能曾經不同,如 Christopher,甚至如 Joan,但大部分的人總是讓人失望與生厭,這就是天才眼中的世界。

蠢蛋進化論》(Idiocracy)裡頭有幾句對話讓我至今印象深刻,
"You think Einstein walked around thinkin' everyone was a bunch of dumb shits?"
"Yeah. Hadn't thought of that."
"Now you know why he built that bomb."
(「你想過愛因斯坦每天在路上,想著每個人都是蠢的跟屎一樣嗎?」
「沒想過。」
「那你現在知道他為什麼要發明那顆炸彈了吧。」)
或許這就是 Turing 身處的世界,那裡充滿了他所鄙視的,那些不夠聰明的人,而這些人卻總是亟欲展現自己的蠢,就像那些無來由霸凌別人的人、那些因為偏見與僵化而硬要關閉機器的人、那些因為感覺到「他不一樣」而就任意施加治療的人,因為這些人,Turing 只能像機器一樣與他們互動,不展露情緒、不鄉愿、不妥協,而逐漸被冰冷的鐵面所徹底包覆。


第三,人類模仿人類。

本屆奧斯卡獎頒獎典禮上,獲得最佳改編劇本的本片編劇 Graham Moore 說
"When I was 16 years old,I tried to kill myself because I felt weird and I felt different and I felt like I did not belong."(「當我 16 歲時,我試過自殺,因為我覺得自己很怪、很不一樣、無法融入他人。」)
而這也是 Turing 本身與所有不容於世者的寫照,他的圖靈測驗/模仿遊戲本身也是如此,即如何表現的讓別人以為自己是另外一個人,反映在 Turing 身上,則是如何讓去隱藏自己的同性戀性向,讓自己能夠模仿所謂「一般人」,讓自己看起來沒有不一樣,這是模仿遊戲的最終內核,也是當戰爭結束,Enigma 銷毀,Bletchley 團隊不再後,剩下來的 Turing 所必須面對的最終問題。

"Sometimes it is the people who no one imagines anything of who do the things that no one can imagine."
(有時候,正是那些沒人意料到的人,才能成就沒人能意料到的大事。)
這是電影裡的台詞,但我覺得那太過光明,無法作為全片的文眼,因為就算 Turing 成就了讓二戰提早終結的這般大事,卻仍然無助於他的生命走向那廂尊嚴盡失且極其孤寂的悲劇結尾,他的事業成功卻無法挽救他最大的失敗,失敗在於他終究無法成功的做到完美的「模仿」,模仿那些異性戀、模仿他們結婚、模仿他們生子教子,Benedict Cumberbatch 本次的 Oscar Moment 就是在最終那隻拿著筆而遲遲無法開始填字遊戲的手,那是人世間又一件絲毫不比戰爭仁慈的慘事,把一個天才、一個人給折磨到不成人形,只因為他不是按照大多數人所期望的方法活著、愛著。



時至今日,如果 Turing 有知,希望我們能夠至少向他道安,並說這已經是個不用模仿的時代了,或許這會比到處遍布的電腦更來的讓他寬慰。

作者:蔡易均 【化學超爛男子】

本期焦點-【v.491】 2015/03/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