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金馬影展】《纏繞之蛇》對於現實的無力與薄弱反抗
『國家,究竟是霍布斯知名巨作〈利維坦〉中護衛人民的必要威權,還是〈舊約聖經〉中難以抗衡的巨大海怪?』這部片讓人思考,卻又同時,讓人不寒而慄。
最先讓我好奇的是這部片的片名,在看電影之前光看簡介完全看不出與片名相關的端倪,因此造就了我第一個好奇,而第二個吸引我的點,大概是它犀利而批判性十足的故事大綱,甚至讓俄羅斯政府陷入尷尬窘境的宣傳文宣,話題性十足,當然獲得諸多影展的殊榮,也是對它的一種肯定。
它會不會很「影展片」?答案是的,我覺得這是一部在影展上會相當具有話題性的電影,基本上它幾乎完全沒有娛樂性,也幾乎可以斷言它不會有商業片似的票房──但是,電影絕非只是「娛樂」而已。某種程度上,我覺得它的社會寫實性,反倒像是一部以劇情長片包裝起來的記錄片,因為太過真實,因為全球各地都有類似的事件發生。在台灣,這樣的事情也時常發生。
141分鐘,很長的一部電影,不讓人如坐針氈或者出神,卻會因為故事劇情而難免讓觀眾坐立難安。
剛開場,就被磅礡的音樂以及鬼斧神工的美景給震撼──但卻也因為這樣的搭配,而顯得有些悲涼而滄桑,整部片唯有開場與結尾有配樂,中間整段故事幾乎都是沒有襯托的,凸顯了前後的磅礡與壯麗,卻也因為沒有配樂的簡單和乾淨,完全將觀眾的焦點放在角色的表演、故事及對白之上,沒有過多的音樂去渲染,反而讓觀眾的情緒是直接而自然的反應,不煽情。
坦白說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容易「感同身受」的故事,但是因為這部電影,會讓觀眾更去關心相關社會議題。
剛開始透過克利亞與狄馬之間的對談慢慢將問題浮現,並在隔天的宣判上,透過判決書的宣讀,帶領觀眾了解發生在克利亞一家的事情,也透過這項判決,感受到了人民的無奈。宣讀的過程,我不知道是因為刻意安排、還是單純是因為俄文的發音,特別讓人感覺到一長串、冷冰冰、沒有感情,甚至是有點讓人聽著會出神的判決,卻是惡狠狠的剝奪了克利亞一手建立起的「家」。
克利亞在家裡對於判決的不甘,對白中也略有暗示,才知道毀掉的家、不只是實體上。
整部片的灰藍色調,更為這個故事添加了一種悲涼感,在《纏繞之蛇》內的任何美景,都美的令人讚嘆,卻帶給觀眾的是一種淒涼,而非一般欣賞美景之時湧上心頭的澎湃,我想可能是因為在故事中,也是表達了一種對於現實的無力與薄弱反抗吧,在大自然面前,人類都是渺小的,人類或許因為許多變故跟意外而有所改變,但是大自然卻始終在那裡,景物依舊、人事已非的感慨,讓這裡的美景完全沒有一絲的浪漫存在。
故事中幾個主要角色,都隨波逐流、都無法抵抗現實所帶來的衝擊跟殘忍,他們也都曾努力去對抗,卻總是無疾而終,從頭到尾的「挫敗感」,原先以為會在片尾時得到一個「滿足」,卻不料卻只是得到更加諷刺的真相。
這個被放置到最後才揭曉的「真相」,讓我覺得最佳劇本實至名歸。
必須坦言剛開始我不是很明白整段故事的鋪陳,剛開始看似完全著重於土地被徵收一事,卻突然在克利亞入獄後,主軸貌似變成了家庭的崩解,對於政府與家庭的雙重批判,力道都十足,卻也因為太過極端的兩個核心,不免讓觀眾有點摸不著頭緒,在觀影當下,是會覺得結構貌似沒有那麼緊密。但是在觀影之後,那殘留於心中的複雜情緒,反倒帶領我跳脫了觀影當下的想法,用比較遠的距離,去看這整個故事,好像才看懂了這樣鋪陳的原因,也是在觀影後,去回想,才發現了許多看似沒有特殊意義的瑣碎鏡頭跟橋段,其實都有其隱含的深意。
在面對即將到來的崩解,其實人性的脆弱,會讓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跟心態浮現。原先在角色幾乎就定位時,以為最終會是鎮長陣營以及克利亞陣營兩派的大對抗,特別是剛開始律師狄馬握有的「關鍵證據」,隱約加深了觀眾既有的印象──邪不勝正,小蝦米終究會戰勝大鯨魚。但沒有、《纏繞之蛇》裡沒有,甚至,小蝦米還沒有戰,就已經自亂陣腳。
印象最深刻的一場戲,是醉醺醺的鎮長在判決出來後到克利亞家挑釁,如此「天理難容」的事態發生,最後依然是淡如水的解決。多麼讓人不甘。
我非常喜歡莉莉雅這個角色,雖然我沒有辦法說這個女人是全片裡面表演最精湛的──基本上全片演員,甚至連小男孩諾瑪,我覺得都以一個恰到好處的力道在演出他們的角色,寫實到一個活像就是身旁人物縮影一般──但是我很喜歡伊蓮娜‧莉亞多娃的演出,不著痕跡的細膩處理感情及屬於女性的脆弱,即便在這個故事中,或許她並不是一個讓人喜歡的角色,卻意外的不會讓觀眾討厭她,女人的堅毅及脆弱,這樣極度反差的兩種情緒,在她的演出中是看得出收放自如的層次感的。
『國家,究竟是霍布斯知名巨作〈利維坦〉中護衛人民的必要威權,還是〈舊約聖經〉中難以抗衡的巨大海怪?』這部片讓人思考,卻又同時,讓人不寒而慄,走出戲院後徘徊不去的,是一種對於現實的無力感,不隱晦的尖銳批判,導演安德烈薩金塞夫,或許也試圖藉著這部電影,喚起觀眾對於自己所存在的這個社會的關心吧?
作者: Han
【Dear H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