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渴望》醒不過來的愛麗絲夢遊仙境
混亂的故事就像愛莉絲夢遊仙境,只是有別於愛麗絲的故事是,這些人沒有醒來的一天。
《渴望》彷彿是用昆汀塔倫提諾的風格詮釋中島哲也最擅常刻劃的「愛」。我不建議大家抱持著期待它像《告白》的心態去欣賞這部電影,雖然同樣在探討愛,卻也不像《令人討厭的松子的一生》那麼直接搗入我們的感性面。因為《渴望》比起中島哲也過往的作品更加內斂、卻也更加深刻了,就像劇中每一個人的傷口一樣,都深刻到血流如注。
如果你想要看的是「暴力美學」,以及有關「愛的極限變調」,那我相信《渴望》能滿足你的渴望。
電影主要從兩個人的視角帶領我們去認識藤島加奈子:加奈子的爸爸、迷戀加奈子的國中同學。這兩個角色對加奈子的熟悉程度其實跟我們觀眾差不多,因此藉由這兩個角色的角度分別帶領我們去認識加奈子絕對是最佳的人選。透過他們的視角,我們看見了加奈子各式各樣的笑容,她的天真爛漫足以讓我們卸下心防,她知道你喜歡聽什麼,讓你認為她是全天下最了解你的天使;當妳對她生氣、當妳想要對她報復,她空靈的眼神卻又可以讓引發你的憐憫,讓你放下緊握的武器。你可以說她象徵的是單純的愛,像一個嬰兒一樣,想愛誰就愛誰、想做什麼就做什麼;你更可以說她是一個單純的自私,因為單純所以沒有極限。
在中島哲也過去的作品,我們都可以很清楚看見「壞人」為什麼會變成壞人?但很明顯的一點,中島哲也必沒有想要去串起《渴望》這一整部戲的零碎劇情,就像他並沒有想要告訴觀眾「破碎的加奈子」為何而破碎。我們可以猜測加奈子得不到父愛與母愛,以致於她在外能夠討好每一個男人甚至女人;但更合理的推測是,加奈子在父母身上看到的是變奏的愛,發現愛可以用性愛、暴力、操控等方式呈現,她開始學會讓每個人都願意被她操控,讓每一個人都願意為她付出一切、為她著迷。只是能夠拼湊加奈子的拼圖真的太有限。從國中同學、老師、補習班同學、大家口中的男朋友、心理醫師到黑道,每個人給了一塊屬於加奈子的拼圖,但到最後你還是很難拼湊出一個完整的她。或許每一塊拼圖本身就已經是個完整的藤島加奈子了。「愛自己的家人到底有什麼錯?」劇中狂犬父親的這一問,不難套用在加奈子身上,她對劇中每個角色做的一切都是出於愛,吧。
混亂的故事就像愛莉絲夢遊仙境,只是有別於愛麗絲的故事是,這些人沒有醒來的一天。
故事中的加奈子巧妙地把每個角色都帶入屬於自己的愛麗絲夢遊仙境,在這夢裡她像是個單純的孩子,沒有規則,也沒有極限,卻也像個惡魔,把每個人都牽進美夢,再把大家帶到黑洞邊,然後放開手。劇情的娛樂性可說是零,但血腥鏡頭出乎意料地多,而故事發展越是令人感到抑鬱,內在的酸楚無從宣洩。這次要端給你的不是《告白》那種糾結的震撼,中島哲也這次沒有想要討好任何人,就很單純地讓你看見每個《渴望》所伴隨而來的黑洞,每一種扭曲至極的愛。
我會說,《渴望》這部電影很純粹地就是中島哲也的「渴望」,他不打算為任何觀眾的感受負責任,就只是想要拍一部自己完全屬於自己的電影,就只是很「純粹」地想要拍攝這個故事,就跟跟劇中加奈子的「純粹」一樣。當你看完這部電影、懷著滿腔的鬱悶與不快走出戲院,你會很想要衝到中島哲也的面前拿著棒球棍指著他大喊:「中島你這個傢伙!」這時候你又會突然放下棒球棍,就像劇中每一個人都中了加奈子的毒一樣。因為你知道拋開所有的理性之後,你還是深深愛著的。
作者: 陳豪兒
【豪兒。句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