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和她的小鬼們》我們都該學習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
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面對那些負面的情緒,除非我們被認為心理有問題,送去治療時才會有人來教我們這些事情…我們都該學習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教導孩子怎樣處理他們的情緒。
很棒的一部電影。它不是那種劇情緊湊而讓人覺得好看的電影,而是在於電影的表現手法,以及所關注的議題上表現相當優異。
電影原片名「Short Term 12」是一家中途之家的名稱,台灣片名其實有點看不出電影在演什麼。這部電影帶給我驚喜還蠻大的,像青少年中途之家這類的議題,是以前我所沒有仔細了解過的,透過這部電影,讓我了解與關注這些議題,也從中有不少收穫與感觸。
一般我們對於問題青少年的問題就是逃避,認為這些青少年是社會部份問題的麻煩製造者,最好就是讓他們遠離自己的孩子、把他們送離開學校、隨便是休學還是送去少年收容所都好,我們一直不敢接觸這些孩子,怕他們傷害我們(或我們的小孩),也不知道該拿他們怎麼辦才好。
但是這部電影用很正面的方式,去面對那些總是被認為是問題青少年的孩子,會覺得這很適合每個家裡有青少年孩子的家庭去看,也很適合負責教育孩子們的老師。電影時而幽默,時而感人,時而發人省思,時而令人感傷,絕對會是今年最值得看的電影之一(非娛樂性那種)。
這部電影在IMDb高達8.1分,這分數在IMDb上幾乎都是經典的電影(最近話題不斷的冰雪奇緣目前是7.9),在爛蕃茄上的分數更是高達99%,2010年後有這等級分數的大概是:地心引力、樂高玩電影、自由之心、泥土、愛在午夜希臘時、大藝術家、玩具總動員3,跟這部共8部。
附註:這資料是寫完心得後查的,不影響心得中的評價。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題材:青少年中途之家、自殘、性侵、性侵孩子
電影還蠻特別的,跟我印象中的好萊塢電影不太一樣,這部電影畫面的畫質並不清晰。電影的專有名詞我大多都不知道,但是又想紀錄下那些特別之處。
也會蠻希望在網路上找影評時,能看到有影評幫忙解答心中的各種疑惑,譬如電影為什麼要用這樣的畫質,是因為「獨立電影」經費不足,還是有其他原因等等,如果查不到答案時,也希望自己以後往那個部份去補充資料。
這部電影呢,有不少特別的手法,每次都用這樣詳細紀錄的方式在寫電影心得,其實也蠻花時間的。
印象比較深刻的一些點是,像這部電影「前後呼應」,一開始由梅森跟新同事內特等人閒聊作為開端,而後一名孩童山米衝了出來(附註一),於是當我再度看到梅森在同樣的場景說話時,就已經知道快結局了,也猜測山米會不會又跑出來,果不其然。
附註一:這部份用來解釋一個重要的法規,當這些孩子跑離中途之家的範圍時,在外頭依規定社工們是不能碰觸他們的,所以社工看到有人要逃離這裡時,就必須趕緊去追。
電影另一個讓我覺得特別的點是,這些孩子都有他們被送來這裡的原因,都有一些不堪的過去。
如果每個角色的故事都用「演」的,觀眾可能會覺得繁瑣或感到疲勞轟炸,但這部電影沒有這樣做,像是馬可仕的故事就是透過用「Rap」去唱出來的,而且還唱的很不錯(附註二),而傑登的故事則是用「畫畫」與「故事」來表達,這故事也設計的不錯,遇到那種遭遇的人的確會用很隱喻的方式來表達。
附註二:So You Know What It's Like
此外電影的角色設定鮮明,讓人頗有感觸。
布麗拉爾森(Brie Larson)飾演葛蕾絲,剛開始對這個角色有些困惑,她為什麼會害怕新生兒的到來,毫不考慮就想墮胎拿掉?為什麼她的眼神總是充滿不安,反應出來的肢體語言中帶有恐懼?
隨著劇情進展,才知道她也曾多次自殘(她是割腳後根上的血管),才知道原來她被父親性侵過,她出面指正,把爸爸送進堅牢,但最近爸爸要出獄了。
她對傑登有種投射心理,認為如果救不了傑登(她被爸爸帶回去那時),也救不了自己,所以她才會跑去跟主管傑克大吼,才會帶著棒球棍私闖傑登家。人常常都是因為自己有受過同樣的傷,才能懂得那種傷痛與當下的心理感受,進而想去幫助別人。
有些人因為被環境照顧的很好,永遠不懂得別人的痛苦;那也不是他故意不懂的,而是沒有機會讓他學會什麼是「同理心」。
小約翰加拉赫(John Gallagher Jr.)飾演梅森,其實最讓我有感觸的角色是他,他很樂觀開朗,甚至拿自己的糗事來調侃自己,最主要是他花了很多時間陪伴、包容女友葛蕾絲。
有次他們本來在沙發上要做愛時,葛蕾絲因為想到懷孕一事,臨時喊停,賞了梅森一拳,讓他流鼻血,可是梅森也未曾反擊,或是對葛蕾絲大吼大叫,那真的不容易做到。(情緒反應是一定會有的)
他總是大方的說出自己有多愛葛蕾絲、葛蕾絲又是多麼的優異,葛蕾絲不願說出她心理障礙,梅森就是這樣一再的等待、包容她,躺在沙發上睡覺(可能是有些吵架,不敢躺在床上),看到葛蕾絲回來,也是二話不說的拉開棉被讓葛蕾絲躺下。我會希望自己有朝一日也能成為這樣的男人,雖然距離大概還有十萬八千里。
看到他對於有自己小孩時的喜悅,我甚至覺得能感受到那份喜悅。(也是這部影片表現優異的地方之一,好演員+好劇本+好的表現手法)
他的喜悅呢,可能跟他的人生經歷有關,他其實是個孤兒,被養父母收養,所以當他有了自己的孩子時,等於是在這世界上總算有了自己的親人。(這樣各位朋友知道為什麼要有養父母派對那段故事了吧)
他感謝養父母那段話也讓我很感動,他說:他其實不知道養父母這個詞,因為爸爸、媽媽就是他的父母,感謝他們。(大意是這樣)
我會覺得人生一定有很多不美滿,人為了彌補那些不美滿,就會有些「執著」,像是有人會執著於找到自己的親生父母,但是那樣的執著有時會「終生」傷害著你,若能試著「放手」,讓生活有些缺憾,並把握住「現有」的幸福,或許人生會快樂許多。
Kaitlyn Dever 飾演傑登,因為覺得 Jayden 是男生的名字而不喜歡(威爾史密斯兒子就取這個名字),她是這部電影的頭號問題人物,一開始就表明自己不想與人互動,其實她很聰明,講話很喜歡「ㄉ一ㄤ」人(挖苦),那需要很快的反應,當她在講那個章魚的故事時,我隱約有猜到那鯊魚是她爸,只是沒猜到她爸性侵她,還那麼變態。
那種被父親性侵的恐懼不是那麼容易能跳脫的,尤其又是在那樣年幼的年紀,即使葛蕾絲自己編了條繩子送她當生日禮物、中途之家的孩子們畫卡片送給她、幫她慶生,她還是想逃離中途之家,我能體會她為什麼會做出那樣的行為,只是這真的非常需要很有耐心的人去陪伴她。
我想一定有很多人認為葛蕾絲的主管傑克是個冷漠的大壞蛋,但我也頗能理解傑克的想法,他是說:除非傑登肯出面指認並親口說出她被父親性侵,否則在法律上他根本拿她爸沒轍。很多時候法律就是這樣樣子,它不完善,但我們得遵循法律去解決事情,就像孩子跑出中途之家後,那些社工也只能默默跟著孩子,苦勸孩子回去。
看到這段我感觸很深,社工著駕著暴怒的孩子,被她吐口水,被她罵,但還是得理智的跟她說:讓它(這個情緒)過去,讓它過去。
感觸很深的地方在於,我突然覺得,我們好像都沒有上過那種情緒控管的課程,沒有人教我們怎麼面對那些負面的情緒,除非我們被認為心理有問題,送去治療時才會有人來教我們這些事情。
但事實上, 我們這些沒被診斷成心理有問題的人,絕大多數是不會控制自己的情緒的,也不知道該如何面對這些情緒,所以社會上有很多衝突,都是情緒上來之後做出的事,包括虐待小孩、砍殺自己多年好友、家庭暴力等等。
我也會覺得,其實每個父母都該上這樣的課,教導孩子在情緒產生時,該如何面對,這類的教育課程目前是非常不普及的,至少我身邊的人應該沒有人有上過類似的課程。我們都該學習怎樣處理自己的情緒,以及教導孩子怎樣處理他們的情緒。
斯史坦費爾德(Keith Stanfield)飾演馬可仕。他都不跟人講話,但是路易斯很喜歡鬧他,原本以為他只是對人生迷惘,所以不與人說話,默默承受自己的情緒,直到他說他想剃光頭髮,原來是因為他媽媽總是喜歡打他的頭,他覺得自己頭骨一定是被打到有凹陷了,每個孩子的故事都是這樣平淡的帶出,卻讓人感傷不已。
Alex Calloway 飾演山米。他的症狀看起來是分不清楚事實跟幻想(可能類似《美麗境界》那樣),他總會認為那些娃娃都是他的姊姊,而心理醫師卻在他還沒準備好的狀況下,把娃娃都收走,讓他終日捲縮著身體躺在床上不肯動。
這部電影會讓我覺得很多地方都在諷刺「心理醫生」,我覺得應該這麼說啦,中途之家這些義工是透過實際與孩子接觸,而心理醫生很多都只是「理論」,若兩者能緊密結合,那會對孩子更有幫助。
作者:闕小豪
【Mr.闕小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