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做你愛做的事》千萬別放棄你的夢想


很多人的人生,每天都活在「比較」之中,好像自己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得視贏過別人多少而定。德明的媽媽也是這樣的人,為了要贏過別人,但是自己又沒本事,只好把這些全部寄諸在孩子身上…




這是新加坡的電影,但找來許多華人演員,像是新加坡的程旭輝、朱咪咪,台灣的蔡黃汝、修杰楷、卜學亮,馬來西亞的鄧養天,香港的張彦博。

對於這樣的合作個人覺得是很棒的,人們會有衝突的主因就是因為彼此不了解,透過電影,可以讓我們去認識文化相近的其他國家,減少衝突,尋求更多合作的機會。

電影畫面頗有質感,帶有偶像劇風格的喜劇走向,笑點大多帶有諷刺社會現況,這部份表現的還不錯,電影想表達的內容則是在講華人父母會有的一些通病,以及千萬別放棄夢想。

感覺導演應該是初次執導電影作品,就像一般年輕人一樣,急著向世界宣告受夠那些錯誤的傳統思想,忙著訴說自己的夢想與理念,未能整合成較有系統且完整的表達,電影劇情結構鬆散,這點頗為可惜。

喜歡蔡黃汝或修杰楷裝可愛賣萌樣子的朋友,千萬別錯過這部電影。



(以下心得談及劇情,會影響您觀賞電影的樂趣,建議看完電影再看)

電影一開始畫面很有質感,演員演技也沒有我想像中的糟,加上電影對於華人父母的教育文化頗有描述,對電影是有期待的。

主角德明是名醫師,從小父母離異,而母親把希望都寄託在他身上,要他當個醫師出人頭地,好用來跟朋友炫耀,對於德明的興趣與得到的獎盃總是加以否認,不管是演戲、畫畫等,只要他認真唸書當醫生,德明在聽了一場演講之後,決心要重新找回自己的夢想,努力兼差演戲,不料這大大觸怒了母親。

電影對於華人父母的描述頗為真實貼切,愛面子、死不認輸(認錯),硬是要比較誰家的兒子最有出息。

其實這點各位朋友去看看臉書就知道了,年輕時比誰的男朋友闊,男朋友做了再多令人感動的事,都比不上買個可以讓她拍照上傳到臉書上炫耀的LV或Gucci包包好,外貌不如人的,就說那些不是真愛,比誰會賺錢,說自己用的包包貴,而且還是自己付帳的,不倚靠男人。

還要比誰的男友貼心,能否上下班接送,節日是去哪家高檔餐廳用餐。年紀大了,換比誰的老公好,生小孩了,換比誰的小還可愛,一天照三餐拍照上傳,小孩的一舉一動、一顰一笑可比國家大事重要多了,小孩長大了,換比誰的小孩念得學校好,名次第幾名,受不受異性歡迎,再大一點,成家立業,比比新郎新娘帥不帥、正不正,人生晚年,還要比一下誰的小孩孝順,每個月拿多少錢回家。



很多人的人生,每天都活在「比較」之中,好像自己幸福不幸福,快樂不快樂,得視贏過別人多少而定。

德明的媽媽也是這樣的人,為了要贏過別人,但是自己又沒本事,只好把這些全部寄諸在孩子身上,強迫孩子為了自己無謂的比較而活,電影英文片名「Kiasu」是台語「怕輸」的意思,但個人覺得用「想贏」來形容會更貼切。

有興趣的朋友可以搜尋一下「台灣人貪財怕死愛面子」,這是後藤新平對於台灣民族性的評價,這是種貼切的形容還是污衊,每個人或許都有不同的看法。當然寫這篇文章也不是要大家貶低自己,而是應當去「正視」自己的缺點,進而加以改善。

我看過很多朋友、同學小時候也是討厭父母這樣的教育,但我還是看到他們繼續把這樣的教育方式用在孩子身上。



認為「孩子是你的,你想怎麼教是你的事」的朋友也不用在這留言爭辯(我的確遇過幾次),只要是不違反法律與道德的,那的確是您的自由,但我無法認同這種觀念是對的,就像幾百年前,人們也不認為黑奴有什麼不對,每個人都該捍衛那些「自己認為正確」的事,並思索與您持相反意見的人的想法。

電影對於這現象的描述很真實,像是父母明明無法知道自己理虧,卻拉不下臉道歉,用裝病等方法脅迫孩子照自己要求的去做。

對於很多受害者「活在以前不肯走出去」的描述也很貼切,德明媽媽在離婚20年後還是不斷的重複又重複的提及自己的遭遇,並「享受」在這樣被關注、被同情(與自我同情)的情緒中,週而復始。(我會覺得那種愛看那種婆婆虐待媳婦劇情的媳婦,也有類似的情感投射。)



我不會說德明的媽媽這樣做有「錯」,那的確是人們常有的情緒反應,只是說這樣做會讓自己喪失「享受幸福」的時間,把時間都拿去緬懷自己過去的際遇,又怎麼有時間來享受當下的幸福呢?而且說句實話,每個人生病時應該都有過類似的想法吧:醒來時沒病沒痛,就是一種幸福。

電影對於社會現況的觀察包括:

Facebook現象(台灣翻成臉書,新加坡那好像叫面子書),連寵物都要幫牠開個帳號,且好友不夠可以用來加好友。

另外新家坡好像有很多講座,但有些涉及詐騙,這部電影中提到的是一位總是強調「正能量」的講師。

正好最近台灣有個「奇蹟大師」開著名牌跑車卻擋救護車,之後說車子是洗車場小弟開的,又說是隔音太好所以沒聽到救護車聲音,說詞反覆,這個大師有開課教大家要怎樣才會成功,出事後才被挖出他學歷造假等事,這讓我想起《爸媽不在家》這部電影,以及這部《做你愛做的事》也有把類似的新加坡現象給反應在電影之中,我覺得這些都有起到電影「紀錄」的作用。



反倒是台灣的電影似乎鮮少反應出台灣的現況,實在可惜。

電影有不少句子頗發人省思:

德明:我低頭是工作,抬頭是夢想。

如果你有一百萬可以不用工作,而你還願意選擇你現在的工作,那是種幸福。


(這指的應該是新加坡幣值,目前約是24:1台幣,約2400萬。)

修杰楷演技不會很僵硬,但在電影中多以搞笑演出為主,一直讓我想起《阿嬤的夢中情人》中萬寶龍這角色。豆花妹(蔡黃汝)是因為在網路上走紅而成為藝人,沒有受過什麼演技訓練,演技當然也非常生澀,導演選擇這樣的演員來詮釋「演員努力獲得演出機會」的故事,好像沒有什麼說服力耶。


作者:闕小豪 【Mr.闕小豪】

本期焦點-【v.441】 2014/04/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