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噢!柏林男孩》飲一杯青澀的人生咖啡
「妳有沒有過一種感覺……就是……不知道從甚麼時候開始,周遭所有的人都變得好陌生?但是當妳仔細想想,妳才發現……問題不在別人,而是自己造成的?」
昨晚利用難得的中秋連假,趕在強颱「天兔」來襲前,進戲院一口氣看了兩部電影,在看《噢!柏林男孩》的過程中,不時讓我重溫了2011年「大藝術家」電影中,黑白光影映像的美好,與配樂的浪漫;也讓我再次感受「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裡,個人成長與城市之間,孤獨暗湧的寂寥對白。
以小成本之姿拍攝的黑白電影《噢!柏林男孩》,是現年35歲的導演楊‧歐雷‧傑斯特(Jan Ole Gerster)第一部長片作品,初試啼聲就一鳴驚人,不僅在2013德國奧斯卡羅拉獎(the Lolas) ,擊敗強敵「雲圖」,勇奪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男主角、最佳男配角、最佳劇本、最佳配樂六項大獎,成了今年德國電影年度最大贏家,更可望代表德國,角逐明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
備受矚目的《噢!柏林男孩》,也受邀參加今年台北電影節國際青年導演競賽頒獎典禮之夜的觀摩影片,並創下了台灣首映在平日晚上的場次全數完售,全場座無虛席的紀錄。
曾擔任「再見,列寧」的實習助理的導演楊‧歐雷‧傑斯特(Jan Ole Gerster),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之所以選擇在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就用黑白攝影來呈現,是因為他認為黑白片,才能讓他在這個時代,安心地拍出一部電影。
他表示電影工業發展至今一百年,回歸黑白,絕對不是一種噱頭,而是回到最專心看電影的一種方式。
「因為我們都喜歡,看濾鏡作出來的漂亮顏色,喜歡演員穿華麗的服裝,透過剛好的配樂來刺激人類感官,讓電影真正的娛樂我們。但事實上,電影就是電影啊,與怎樣的色彩並無關連。色澤,只是豐富某種娛樂性罷了,對我來說是如此。」
所以《噢!柏林男孩》全片採用黑白影像拍攝,行雲流水般地運鏡,充滿哲思的光影與對白,加上令人靈性共鳴的配樂,導演楊‧歐雷‧傑斯特(Jan Ole Gerster)的確做到了他的承諾,即使只有黑白兩色的電影,也能如此地緊扣人心,讓人沉浸,也是今年至今我個人最偏愛的一部電影。
《噢!柏林男孩》電影中,主角年輕男孩尼可(Niko Fisher,由湯姆‧西林Tom Schilling飾演)個人,與城市柏林之間的寂寞對話,從一杯喝不到的咖啡開始。電影故事,在黑白光影與爵士音樂中迤邐展開,人物心情,卻在不被了解,與無法溝通的對話中逐漸滯礙;
從一早開始,一路下來的一天一夜之間,主角尼可和床邊女伴、公寓鄰居、心理諮商師、咖啡館店員、在廣告公司任職,一心夢想當演員的朋友、父親、車站稽查人員、久別重逢肥女變美女的同學、街頭混混與酒吧裡偶遇的老人之間,一次次的對話,對他而言,卻成了一段段地內心的挫折。
電影中從一開始,尼可就一直未能入願地喝到一杯咖啡,卻在與城市中不同領域中們的對談中,感受到無奈的青春蒼白,年輕男孩彷彿像是飲下了一杯杯人生咖啡的青澀,感受當整個城市,不曾與我為伍的苦楚蕭瑟。
那種一切曾經很熟悉的人事物,卻突然變得很陌生的漠然 ; 一開始以為是周遭的人事物都變了,後來,才發現原來是自己的心情變了! 於是,不被了解的對話,即使親如父子、好友與傾慕自己的情人,也在無形中讓城市人們相遇的孤獨疏離感,比自己一個人獨處的時候還多。
男孩尼可從面對著這些事件的轉折,從一次次地選擇了消極逃離,掙脫他無力處理繁複的人際關係,跟「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有著相似的情境,德國與挪威、柏林與奧斯陸,兩座城市,兩個年輕男人,有著相同的城市與人群疏離感,同樣歷經了一日一夜的人事物,不同的是兩人的心境轉折與起伏。
《噢!柏林男孩》電影中,藉由主角尼可,只是想喝上一杯咖啡,卻因為種種的變數,讓他歷經了一天一夜不可求的心情跌宕,直到電影最後的一次意外事件,讓男孩尼可似乎對人生有了一些新的感受與覺醒,也從孤單的老人身上,學會了承擔,從此在人生成長的旅途上,又向前邁進了一步。
喜歡看文藝小品的朋友,非常推薦你觀賞《噢!柏林男孩》這部電影,影像上,呈現了當代德國柏林不同的城市風貌,故事中,描繪了當代德國青年,又或者說這世代某一種族群年輕時的心態與觀點,音樂裡,跳脫了傳統的音樂節奏,在輕緩柔和讓人愉悅的聽覺饗宴中,抒發人生的起落,電影中一樣談著人生的挫折,呈現了人性偏執與陰暗,行走社會遭遇的挫折與現實人心,以及睿智老人跨越世代人心鴻溝,緩緩傳遞一種走過人生,千迴百轉之後的安心與智慧。
電影少了「八月三十一日,我在奧斯陸。」的冷凝沉重,多了一分「大藝術家」的省思,讓主角與觀眾從黑白光影中體悟後,蛻變揮灑出屬於自己光耀流轉的彩色人生。
走爵士風的電影配樂,找來了德國柏林的「The Major Minors爵士四重奏」操刀,幫《噢!柏林男孩》加了很多分,配樂與視覺影像的巧妙交織與搭配,讓尼可在柏林這城市中所經歷的生活與心情的苦悶,有了最美的光影與樂音的交流。
作者:SJKen
【暗夜流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