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印象雷諾瓦》雷諾瓦家的模特兒與女主角 - 黛黛與凱特琳


《印象雷諾瓦》導演吉爾布都藉著畫家雷諾瓦的筆觸,繪出一名女子的青春肖像,他巧妙地喻意,在傳統上屬於被觀看、描繪,而處於被動角色的模特兒,在黛黛身上則閃現出主宰自己命運的鮮明性格,她帶著活力與勇氣追求夢想,並主導她與尚的愛情。

模特兒

蔚藍海岸(Cote d’Azur)濱海卡涅(Cagnes-sur-mer) 小鎮外,一座很大的園子,有落葉燃燒的氣味,映著逆光的煙氣,那是印象派曾經熟悉的空氣感,但這兒是南法,乾燥的空氣與巴黎的水氣不同。一個野孩子光著膀子,也不上學,好奇地,又懷疑的打量著一個年輕的女子,自稱是雷諾瓦夫人(Mme Renoir)叫她過來,替個老畫家工作。

年輕女子的出現,令畫家思念起那為他建立起家庭和這家園,彷彿昨日才離去的妻子。

故事就從1915年,雷諾瓦的妻子艾琳(Aline)去世說起。畫家在1919年離世,哪裡想得到,這將是她人生中最後一個模特兒,宛如他四十年多前環繞身邊那些20出頭的的青春女子。

畫家的一生中,總是有女子交替出現在他的畫布之上,妻子艾琳(Aline)當初就在眼前模特兒一搬的年紀時走進他的畫室。老畫家帶著好奇與懷念,凝視著她自言自語:「好光滑的皮膚」。雷諾瓦也曾這樣地凝視、讚美,也曾撫觸那些圓渾的臀、緊實的胸部,肌膚閃爍著青春色調的模特兒,而這次,他不敢想像竟然在他如風中之燭的人生夕陽光景中,竟還有這麼一個女子,近乎迷路地闖入了他的畫室。

老畫家夜裡當有夢,依偎在小他18歲的老妻懷裏,像一個大男孩地囈言囈語。

年輕的女子安黛(Andree Heuschling),自稱黛黛(Dedee),闖入老畫家的畫室,她褪下衣衫為輪椅上雙手萎縮的畫家擺姿勢,當作她在劇院裡演出臨時的角色,她也未曾料到這個去來自由的工作,會給這個家庭帶來戲劇性的變化。她那不拘束的性格與直率的性情,在閱人已多的畫家眼底,可像年輕的時光中,那些舞會與劇院中明艷的淑女,和河畔船上餐會裏那些充滿笑靨與性情歡愉的女子與情人們?畫家老了,只能藉著畫室中緩慢移動的光線,去感受少女光滑的肌膚所流露的青春。

畫家句?著背,傾向畫架,笨拙的以畫筆在畫布上塗抹著青春的形體,他甚至只是勾勒著靜物與風景,這年輕的女孩並不了解老畫家在巴黎的名聲,她對於那曾經在巴黎的印象派的繪畫革命一無所知,她對眼前這個老人曾有過的青春時光也無感受,而那已經是半個世紀前的世界了。今天,在戰爭的後方,眼前不過是一個孤獨甚至有些無聊的老人,但她管不了麼多,每一次工作的工錢是5塊錢,但她說自己值10塊錢!

法國電影中對女性氣質之優美與剛強的表現,總是比起其他文化來的豐富。甚至激情與非理性的表現,都將換發光采而令人動情!我總覺得,即使古典,在法國的傳統中,也分外浪漫。

老畫家的眼裏,一個年輕女子率直而真切的影像,鏡頭切換著畫室的時光,畫家的背影、庭院中灑落的陽光與柔軟的草地,還有那溯溪而上的潺潺水聲,與女僕們的歡笑,烘托了畫家對青春時光的愛戀。

說起模特兒,沒有人比起雷諾瓦最喜愛的模特兒嘉比葉(Gabrielle)更了解他。

吉爾布都(Gille Bourdos)的《印象雷諾瓦》(Renoir, 2012),選擇了嘉比葉(Gabrielle) 離去後的真空狀態,引入一個全然陌生的年輕女子,在雷諾瓦生命最後的五年時光,補全了老畫家無憾的藝術人生。

女主角

黛黛是父親的繆思,筆下伊甸園中的夏娃,手持金蘋果的維納斯,也是小兒子可可(Coco, Claude)眼中好奇的幻想對象,而大家也都看的出來,尚(Jean)愛慕她。

尚是敏感而順從父親的兒子,愛慕父親的他,是家裡最了解父親的兒子,處在父親盛名之下的他,對於前途的尚未深思。此時,出現了黛黛。

導演的鏡頭先聚焦在黛黛扮演老畫家的謬司之角色,細緻的映出繪畫大師的生命餘暉,而未來的大導演尚雷諾(Jean Renoir),那敏感而溫情的感性,又將如何被眼前這個年輕的女子鼓舞,甚至刺激著,投入電影藝術。

導演吉爾布都(Gille Bourdos)藉著畫家雷諾瓦的筆觸,繪出一名女子的青春肖像,他巧妙地喻意,在傳統上屬於被觀看、描繪,而處於被動角色的模特兒,在黛黛身上則閃現出主宰自己命運的鮮明性格,她帶著活力與勇氣追求夢想,並主導她與尚的愛情。

導演細膩的把宛如瓷器般的敏感關係,鋪陳在南法的陽光之下,教觀眾隨著鏡頭,隔著橄欖樹叢眺見庭園的人影逡巡;偶而,在水花灑向天空逆光映出彩虹的瞬間,一種青春如夢的幻覺;彷彿花季盛放的尾聲中,斜陽穿透樹影的溫柔色彩,將輕輕喚醒沉寂的生命,而青春有它自己的方向。

著有《我的父親雷諾瓦》(Pierre-Auguste Renoir, mon pere, 1962) 的尚雷諾(Jean Renoir, 1894-1979) 後來成為電影導演,也是最早前往好萊塢發展的法國導演。他的《大幻影》(La Grande Illusion, 1937) 賦予了法國電影濃厚的人道色彩,而《鄉間時光》(Une partie de campagne, 1936)為印象派時代的影像留下繽紛多彩的「黑白」影像,《法國康康舞》(French Cancan, 1955) 則更是巴黎畫派時代的蒙馬特(Montmartre)傳奇,而他回憶起當初會拍電影,只是想為了讓黛黛──後來以藝名凱特琳(Catherine Hessling) 演戲的她,成為女主角。(1800字)

* 作者為大學藝術教師、畫家傳記作者,著有《360?感覺雷諾瓦》(2013)。

作者:鄭治桂

本期焦點-【v.400】 2013/06/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