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一九四二》當形式凌駕歷史


馮小剛寫下的《一九四二》歷史事件,用的不是哭天搶地的悲慘世界,而是用客觀角度去紀實,沒有用任何答案去告訴觀眾歷史定位是如何?因為現實世界已經木已成舟,看完《一九四二》,馮小剛依舊是個完美的商業片導演,就如同裏頭蔣中正的形象堅不可摧。

細數馮小剛挑戰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從《集結號》、《唐山大地震》和新作《一九四二》,都一貫維持著極度完美的拍攝水準,但是說完美倒不如說他了解整個電影生態圈和觀眾要的東西,他不論是手法或者是電影投射出來價值觀,在《一九四二》中都還是投其觀眾所好,說到要達到電影藝術的巔峰代表作,似乎還需要再等個幾年。但也不可不否認他的票房保證,懂得運用真實、嚴肅的題材,利用一票華麗的演出陣容,搭配著濃而不膩的煽情橋段,一步步去進逼觀眾的淚腺神經和情緒,在商業大力包裝下,有了資金、技術和演員,九成的完美卻往往一分的主旋律敘事給稍稍破壞掉,《一九四二》是馮小剛最不刻意賣弄眼淚的作品,但依舊結局說法還是臨門缺了一腳。



一九四二》用了五個視角來看故事:災民、政府、記者、傳教士和軍隊,每個都有代表的腳色來敘述,算是馮小剛對於歷史題材上的一大突破,但他對於電影價值觀屬於中間地帶,不刻意討好某一方情形下,就乾脆用忠實客觀角度來看,使得五條支線沒有特別突出的整合,反而在觀影途中有些鬆散,但馮小剛聰明在於放任給這些優秀演員飾演的腳色,每場戲下來都看的出來演員在橋段之間處理到位,不管是張國立、陳道明、安卓布洛迪還是李雪健等等,都做足了導演要的功課,但從腳色的剖面分析下來,過分冷靜反而失去腳色互動的趣味,但瑕不掩瑜,至少沒有太多哭天搶地的情節,涉入的只有災民的窘況、政府的失衡、貪腐的父母官和熱血的外籍記者如同紀錄片式手法在走,壓抑到最後一秒卻在後頭依舊繞了一個大彎,回到該有的主流價值觀。



客觀審視的紀錄風格和不做道德批判的態度是《一九四二》選擇的價值觀,但到了影片後頭突然跑出日軍將領突然悲天憫人,卻又對災民殘虐行為,兩造對照下就顯得有些斧鑿過深,額外也不得不提宗教性在這部電影出場的尷尬,張涵予和提姆羅賓斯所飾演的神職人員,在戰場上給的不是淨化人心,而是突兀的黑色幽默與神諭舉動,若不是導演基本班底,不然這些劇情都皆可以自動刪除,同時也凸顯出五條主線不連貫下的缺點,腳色都有著太”乾淨”血肉,卻沒有穩穩輔助到主線,對於劇情推展反而有些可惜。



一九四二》可以看到對於戰爭和災難下的民族性,不管醜陋、真實還是悲天憫人都有一部分的刻畫,戰爭場景已經拍攝到駕輕就熟的馮小剛來說,資金、技術充足便可以輕鬆開拍,對於兩岸三地觀眾關切的國民政府歷史定位,也選擇大打安全牌,陳道明給予的蔣中正形象就屬於冷靜帶有一點無奈,說是正確或者是步到位,都只能留給觀眾去揣測。馮小剛寫下的《一九四二》歷史事件,用的不是哭天搶地的悲慘世界,而是用客觀角度去紀實,沒有用任何答案去告訴觀眾歷史定位是如何?因為現實世界已經木已成舟,看完《一九四二》,馮小剛依舊是個完美的商業片導演,就如同裏頭蔣中正的形象堅不可摧。

作者:House 【電影天空下】

本期焦點-【v.392】 2013/0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