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台北電影節】《折磨》經典造就經典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必然有其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存在。《折磨》不僅有出色的劇本、令人驚豔的風格與表現手法,演員的演出亦十分精采。

折磨》是瑞典名導阿爾夫史約伯格(Alf Sjöberg)於1944年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的編劇處女作。電影的劇本改編自柏格曼曾寫過的一篇短篇小說,內容主要記述應屆畢業生最後一年的學生生涯,當中對於人類心靈深處的陰暗面的細膩刻劃,即展現出柏格曼擅於探索、批判人性的個人特色。

從柏格曼看起

2007年逝世的瑞典國寶級導演柏格曼出生於宗教氣氛濃厚的家庭,父親艾瑞克.柏格曼(Erik Bergman)是相當保守的路德會牧師,也是個嚴父。或許是受到成長背景的影響,宗教信仰便成為柏格曼經常觸及的議題,此外童年的創傷也反覆出現在他的電影中,這些人生經歷昇華成創作養分,滋養了柏格曼的作品的內涵。在《折磨》裡,或多或少也可以窺見柏格曼自身經歷的連結,尤其是父子關係的對應,譬如男主角維德葛蘭(Alf Kjellin飾)和父親(Olav Riégo飾)之間的緊繃氣氛,以及性格古怪的嚴師卡里古拉(Stig Järrel飾)與學生之間的對立。

規矩與制度對人的折磨

一如中文片名《折磨》所示,片中描繪了多種層面的折磨關係,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折磨,不過最為主要的還是規矩與制度對人的折磨。

電影的場景多集中於一間文法學校,學生在這裡除了學習,也要集體到大禮拜堂中進行禱告,如果沒有帶禱告本還會被老師抓到一旁。藉由這段畫面,我們可以清楚瞭解,宗教在這間學校就像校規等的規矩,是學生們必須遵守的律法,否則就會被老師從群體之中捉出,如同異類一般。

人是群體動物,從出生的家庭開始,到長大成人之後所接觸的社會,一生幾乎不脫群體生活。為了使群體得以順利運作,不管是白紙黑字的法律也好,約定成俗的道德也罷,必然會有規矩的存在,如果能適應並遵守這套規矩,那麼便能安然無事地融入其中,成為群體的一部分;否則,你就會被視為異類。在學校的群體中,老師相當於社會中的警察,是規矩的象徵,他們可以要求學生的課業成績,也可以把學生當作罪犯,時時盯著他們的作為,並執教鞭如警棍般恫嚇學生藉以建立自己的威嚴。一旦你不聽從老師的指導,甚至只要不得老師的歡心,那麼你就可能變成異類,就像維德葛蘭一樣。

從角色的設定其實不難看出柏格曼在撰寫劇本時的用心。就拿卡里古拉來說,他是教授拉丁文的老師,在片中經常可見他密集地詢問學生關於文法的問題。文法猶如語言的規矩,是有其定律存在,卡里古拉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讓人感覺到緊繃、嚴肅的氣氛,卡里古拉彷彿藉此提醒學生自己代表了規矩,是不容質疑的。此外,卡里古拉(Caligula)這個名字也很有意思,這是取自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的外號,原意為「小軍靴」。這位皇帝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不到30歲便遇刺身亡。在學生的眼中,卡里古拉是個虐待狂,就連校長(Olof Winnerstrand飾)也認為他只會折磨人而已,他的形象正如其名,根本就是一位暴君。

卡里古拉的形象或許不討喜,但他的所作所為無疑也映襯出生存的殘酷面,「你不咬別人,別人也會咬你。」卡里古拉舉過去他被貓咬的例子解釋道。生存的法則是競爭,這聽來或許殘酷又無奈,然而校長深知「體制不是人人適用」的道理,有時過分嚴謹的規矩不過是在折磨自己,將自己困在陰暗、變態的監牢中罷了。

黑白光影魔法

在《折磨》裡,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光影的運用。在導演的巧思與手段之下,影子除了營造氣氛,更如同一個會說話的角色,暗喻著劇中人物的命運和心境,例如:電影的末尾,維德葛蘭撇下卡里古拉走下樓梯,這時燈光暗了下來,樓梯旁的牆壁映上欄杆的影子,如同監牢一般,導演藉此點出卡里古拉依然陷在自己折磨自己的陰暗困境中,無法自拔,而維德葛蘭則是走入陽光充沛的街道,兩個角色的未來已昭然若揭。

此外,影子也可製造懸疑性。當維德葛蘭和貝塔‧歐森(Mai Zetterling飾)在樓梯上親吻時,一旁的牆上突然伸出一隻巨大的怪手影子,從後方悄悄地接近貝塔。樓梯上的兩人沉浸在甜蜜之中,渾然不知怪手的接近,而觀眾卻看得緊張萬分,深怕他們遭到魔爪的毒手而捏了把冷汗。兩種截然不同的氣氛相互衝突,進而迸發出極大的戲劇能量,顯然這一切都在導演的掌握之中。

折磨》雖然是黑白電影,無色彩的影像卻沒有限制了導演的身手,反而成為創意表現的利器。少了色彩在視覺上的干擾,光影的變化與線條更為突顯出來,讓我們得以見識到彩色影像所無法觸及的絕妙境界。

經典造就柏格曼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必然有其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存在。《折磨》不僅有出色的劇本、令人驚豔的風格與表現手法,演員的演出亦十分精采,特別是飾演卡里古拉的Stig Järrel更是一大亮點。不管是軟弱或強硬、畏縮或神氣,還是讓人不寒而慄的冷笑,他都詮釋得宜,賦予了這個神經質的變態角色厚實的內在張力。

當時年僅26歲的柏格曼除了負責劇本的撰寫,還出任了副導演一職,不過柏格曼將之視為自己的初次執導經驗。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使得柏格曼獲得正式的首次執導機會,造就他日後成為影壇上的耀眼之星。於今看來,《折磨》之於柏格曼,絕對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作者: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本期焦點-【v.351】 2012/07/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