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電影節】《折磨》經典造就經典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必然有其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存在。《折磨》不僅有出色的劇本、令人驚豔的風格與表現手法,演員的演出亦十分精采。

《折磨》是瑞典名導阿爾夫史約伯格(Alf Sjöberg)於1944年的作品,值得注意的是,這也是英格瑪.柏格曼(Ingmar Bergman)在成為電影導演之前的編劇處女作。電影的劇本改編自柏格曼曾寫過的一篇短篇小說,內容主要記述應屆畢業生最後一年的學生生涯,當中對於人類心靈深處的陰暗面的細膩刻劃,即展現出柏格曼擅於探索、批判人性的個人特色。
從柏格曼看起

規矩與制度對人的折磨
一如中文片名《折磨》所示,片中描繪了多種層面的折磨關係,包括人與人之間的情感折磨,不過最為主要的還是規矩與制度對人的折磨。
電影的場景多集中於一間文法學校,學生在這裡除了學習,也要集體到大禮拜堂中進行禱告,如果沒有帶禱告本還會被老師抓到一旁。藉由這段畫面,我們可以清楚瞭解,宗教在這間學校就像校規等的規矩,是學生們必須遵守的律法,否則就會被老師從群體之中捉出,如同異類一般。

從角色的設定其實不難看出柏格曼在撰寫劇本時的用心。就拿卡里古拉來說,他是教授拉丁文的老師,在片中經常可見他密集地詢問學生關於文法的問題。文法猶如語言的規矩,是有其定律存在,卡里古拉與學生之間的一問一答讓人感覺到緊繃、嚴肅的氣氛,卡里古拉彷彿藉此提醒學生自己代表了規矩,是不容質疑的。此外,卡里古拉(Caligula)這個名字也很有意思,這是取自羅馬帝國第三任皇帝的外號,原意為「小軍靴」。這位皇帝被認為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典型暴君,不到30歲便遇刺身亡。在學生的眼中,卡里古拉是個虐待狂,就連校長(Olof Winnerstrand飾)也認為他只會折磨人而已,他的形象正如其名,根本就是一位暴君。
卡里古拉的形象或許不討喜,但他的所作所為無疑也映襯出生存的殘酷面,「你不咬別人,別人也會咬你。」卡里古拉舉過去他被貓咬的例子解釋道。生存的法則是競爭,這聽來或許殘酷又無奈,然而校長深知「體制不是人人適用」的道理,有時過分嚴謹的規矩不過是在折磨自己,將自己困在陰暗、變態的監牢中罷了。
黑白光影魔法
在《折磨》裡,最引人注目的當屬光影的運用。在導演的巧思與手段之下,影子除了營造氣氛,更如同一個會說話的角色,暗喻著劇中人物的命運和心境,例如:電影的末尾,維德葛蘭撇下卡里古拉走下樓梯,這時燈光暗了下來,樓梯旁的牆壁映上欄杆的影子,如同監牢一般,導演藉此點出卡里古拉依然陷在自己折磨自己的陰暗困境中,無法自拔,而維德葛蘭則是走入陽光充沛的街道,兩個角色的未來已昭然若揭。

《折磨》雖然是黑白電影,無色彩的影像卻沒有限制了導演的身手,反而成為創意表現的利器。少了色彩在視覺上的干擾,光影的變化與線條更為突顯出來,讓我們得以見識到彩色影像所無法觸及的絕妙境界。
經典造就柏格曼
經典之所以為經典,必然有其歷久彌新的獨特魅力存在。《折磨》不僅有出色的劇本、令人驚豔的風格與表現手法,演員的演出亦十分精采,特別是飾演卡里古拉的Stig Järrel更是一大亮點。不管是軟弱或強硬、畏縮或神氣,還是讓人不寒而慄的冷笑,他都詮釋得宜,賦予了這個神經質的變態角色厚實的內在張力。
當時年僅26歲的柏格曼除了負責劇本的撰寫,還出任了副導演一職,不過柏格曼將之視為自己的初次執導經驗。電影在國際上的成功,使得柏格曼獲得正式的首次執導機會,造就他日後成為影壇上的耀眼之星。於今看來,《折磨》之於柏格曼,絕對有其不可忽視的重要性。
作者:開到荼蘼花事了
【開到荼蘼花事了】
本期焦點-【v.0351】 2012/07/05
其他新鮮事兒

鄧橋:或許台灣動畫必須走入谷底 (7/5)

《蜘蛛人:驚奇再起》 何止驚奇!經典了啊 (7/5)

《夢之安魂曲》慾望+消費+吸毒=故我在 (7/5)

《轉生術》中式古典言情華麗版 (7/5)

不倒翁的奇幻旅程:配樂 (7/5)

《熊麻吉》陪孩子一起成長的熊寶寶 (7/5)

《勇敢傳說》放在母親節上映會更好 (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