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桃姐》動人,而非催淚


許鞍華導演在片中細膩的刻畫人物情感,從許多小地方讓觀眾感受到濃厚卻不過份氾濫的情緒,而電影裡也寫實的呈現出社會現況,在毫不掩飾卻又內斂的風格裡,許多已成陋習的老人問題在電影中一一被呈現出來


桃姐自小在梁家當傭人,從少女直到年邁已整整度過了六十個年頭,家族三代全經過他細心無微不至的服侍,梁家在香港僅剩下在當製片的小少爺與她一起生活,雖然小少爺時常東奔西跑,鮮少回家,但是兩人相聚時光互動的默契,早已超越了主僕關係,而昇華成為家人的情感。只是某天,桃姐因中風不支倒下,讓梁家人都十分擔心,不願成為負擔的桃姐,為了省去梁家人照料的麻煩,決定主動入住老人院,故事就從這裡開始說起…

在許鞍華導演的安排之下,《桃姐》沒有刻意的狗血和催情的劇情,有的只是隨時序變化而持續運行的日常生活,日復一日,緩緩地跟著Roger及桃姐兩人的腳步前進,觀眾看到的狀態並非需要磨合的兩顆齒輪,而是在互相理解後不需言語即能相處愉快的默契,兩人的相處自然融洽,彷如與家人在某場恬淡午後的閒話家常,這樣的平淡在現今的忙碌社會中時常被遺忘,反而是讓人感到最珍貴的部分。

桃姐在老人院的生活中看盡了世間冷暖,正因來到老人院的人們各有不同的生活背景與理由,有的被子女帶來後從未被探望過,有的母女一同入住也就近好照顧,有的來到院裡卻還要為家務事煩惱,但不變的是他們接下來的餘生恐怕終究得在此度過,相較之下桃姐是幸福的,儘管她生活簡樸,不奢求也不貪心,但是身邊總有個就算忙碌仍不忘與她相聚的Roger,兩人的感情在電影中就像母子般,看了令人感到十分溫馨動人。

令我喜歡這部片的地方是,《桃姐》看來動人,但卻並非催淚的電影,葉德嫻和劉德華兩人在對戲時的默契延伸至電影中亦是片中角色主僕之間的默契、甚至是近乎母子般的情誼,Roger的細心照料並非刻意,桃姐的體貼為他人著想亦是出自本性,片中每個角色的言行舉止都像是自然而然的產生,而非經歷事件過後的改變。

雖然電影中沒有著墨太多桃姐中風前的部分,但是角色們個性的純粹和可愛讓人覺得實在沒辦法不喜歡這部電影;桃姐為了梁家奉獻一生,於是Roger的生活自然少不了她,依賴成了一種自然而然,回到了家中僅剩獨自一人時,桃姐入院前留下的滷牛舌,Roger好友們對桃姐的懷念,更讓她像是家中絕對不可或缺的人物,不光是僕人,更是家人;而桃姐亦如是,縱使無法繼續在家幫傭,她仍費心挑剔應徵女僕,對應徵者之嚴苛更可感受到她在家期間對Roger付出的疼愛與費心。


有時候人與人之間的相處就是一種默契,彼此不說出口但藉由小動作便展現出的情感便具體而微地展現出自己的體貼亦是情怯,我覺得Roger的個性其實矛盾,照理說他應是在與桃姐的長久相處後,更能理所當然的當作一家人般,在生病孤單時陪在左右,尤其片中更可看出他與桃姐的相處之親密,更甚於與母親的相處;然而自己的工作繁忙,沒有時間陪在桃姐身邊,加上桃姐對梁家人給予她的,總是客氣推辭,總覺得怎能勞煩他人照顧,所以觀賞電影的時候,總會覺得Roger最後選擇專注工作,也是沒辦法的選擇。

Roger最後僅能定期匯錢給桃姐花用,乍看之下以為僅是給錢了事就算是付出了照顧,但這並非對桃姐的不重視,或許這是一種對他認為自己無法給予更多,而想要付出的補償也說不定。其實Roger付出的實在很多,除了帶她去首映會,為了她搞定了住宅問題,在家人團聚合照時,不忘記把桃姐帶進鏡頭中央,許多細微的動作都處處可見Roger對桃姐的重視,只是那種想要依賴的心情,在桃姐的「體貼」與「客氣」之下,只能默默放在心裡了。

許鞍華導演在片中細膩的刻畫人物情感,從許多小地方讓觀眾感受到濃厚卻不過份氾濫的情緒,而電影裡也寫實的呈現出社會現況,在毫不掩飾卻又內斂的風格裡,許多已成陋習的老人問題在電影中一一被呈現出來,我相信導演並非是刻意想藉由這些橋段來揭露或諷刺社會現象,而是在這些理所當然的生活風景中,這似乎已成了大家不去面對,卻真實存在的日常樣貌,許多人物之間的交流,互相傾吐心事與關懷,則將這些看似嚴厲的批判溫柔的包裹住,隱藏在溫柔寬厚的情感中。

當生活已成了一種習慣,身旁家人的存在成為了理所當然時,失去便會讓人感到失落無奈,僅能將感念留存心中。看完了《桃姐》,片尾字幕緩緩升起時,會讓人自然而然的在腦海裡浮現自己日常的生活風景,或許並非完全相同,但總會有類似之處;《桃姐》的樸實讓人想起了許多最初的悸動,而這種感動除了透過觀賞電影,在平凡日常生活裡其實只要仔細體會也亦能感受到;也唯有看見這樣的平凡,才能讓人更珍惜自己早已擁有的日常幸福。

作者:Ruke 【下雨的城市】

本期焦點-【v.335】 2012/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