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分居風暴》:都是為了家人


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一幕夫妻爭執著移民還是離婚的描繪,兩位演員對著攝影機的表演相當精彩,當然女傭也展現出內心糾結的 演技,一方面宗教的因素,一方面又默默地想做一個在丈夫背後努力持家的女人形象

雖說只是按照時序,故事向外展開,但所有角色人人有戲,懷抱著各式的目的,謹守著自己最後一道自尊的防線,妥協與否,說謊 有無,存乎一念,這一念卻為個人原則,家庭,愛情,宗教,階級,親情、惻隱之心等等所牽動擺盪,事實被包裹在角色的心思所織造的帷幕裡,一切都是為了保護 自己的利益與周圍的人而出發,來回攻防之間,已然有破洞的世界,於是滿目瘡痍,無力回天。這是分居風暴。

這是一場兩個家庭的戰鬥,起始初衷不過都是為了自己心愛的家人,孰料魚與熊掌不能兼得,顧此失彼之下,釀成了一連串難以收 拾的局面,但在當下,誰又能馬上宏觀地全覽並衡量所有利害關係而做出適當反應呢?又有誰可以斬釘截鐵地判定一念之間的回應就必定是錯誤呢?導演幾乎未使用 甚麼別出心裁,烘抬情緒的敘事手法,完全任由劇本說話,讓劇本展現出其高度的縝密以及無形的結構。


從一開始只是單純的夫妻爭執,然後人物漸次拉入,關係圖慢慢地向外擴張,之餘,導演不忘在一些看似與核心事件未有緊密相關的陳述當中或事件進行的同時,顯 露出角色的個性及特色,如女傭因為宗教關係猶豫著可否能幫患有阿茲海默症的被照顧者擦澡,又如父親與女兒於加油站將小費討回的場景,表現出父親對於女兒的 教育態度及本身不願意吃虧的個性,相較於母親從移民開始到事件越臻激烈時,對女兒的保護等等;另外有些事實雖未呈現,如女傭的丈夫背負著沉重的債務等,也 仍透過台詞並謹遵人物是慢慢拉進來的原則,以之後補充的方式表現。

女兒則全然地只是為了父母的和好,不管事件將會如何演進而遵照自己所想望的斡旋。在這個當起父母倆溝通橋樑的角色上,個人覺得有趣的是,導演架空了一些陳 述,再加上女兒不斷地重複著希望父母復合的份上,觀者不禁會懷疑母親真有說出女兒傳達給父親的話嗎?特別是呼應之後女兒為了父親也撒了謊的情節。包含前述 情節在內,導演其實聰明地在敘事過程當中做出選擇,有些內容抽掉,有些則選擇說出來,並根據這些說出來的環節,而令人對那些未呈現的環節不得不抱持著懷疑 的態度或引人遐想,質問著這一切是否都是為了誰,為了甚麼目的而所做的欲蓋彌彰呢?而在做出選擇的同時,真相也漂亮地於不知不覺中被掩蓋起來,直到最後的 告白。

這樣處理其實相當符合人在經歷事件時,所看到都只是感官前出現的,顯得狹隘而不全面,但誰又知道未所感受到的尚且有多少,特別是事件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牽 扯入越來越多人之時,況且人的記憶力不一定可靠,有些細節不去稍加留心就過去了。除此之外,導演又巧妙地安插一些小細節在故事的枝微末節裡,如女兒在對方 一狀告上警局後,把握時間認真地背誦著關於階級種姓制度的場景,著實對爸爸這位雇主是個蠻大的諷刺,再加上女傭丈夫自我表述著司法程序上不好的經驗,總讓 人一開始對女傭一家是產生同情的,是種資本主義社會下所存在的不公,只是繼續看下去卻發現事實並非那麼單純。

在每個人各自擁有自己的心思、立場以及所處的狀態之下,彼此之間的連結便出現分岔,繁複如蜘蛛網,一旦牽一髮便撼動整個關係結構的狀態,剪不斷,理還亂。 這讓我想到日本作家湊佳苗的新作『為了N』,其中角色群也和此部電影的人物一樣各有想法,為了誰,甚麼目的然後恣意妄為,殊不知其他人也發生了其他事情, 也為了誰,甚麼目的,隱瞞不說,而將原本應該很單純的真相,竟淪為感覺很接近卻似乎永遠捉摸不著的狀態。

在此不得不稱讚演員的表現,特別讓我印象深刻的便是第一幕夫妻爭執著移民還是離婚的描繪,兩位演員對著攝影機的表演相當精彩,當然女傭也展現出內心糾結的 演技,一方面宗教的因素,一方面又默默地想做一個在丈夫背後努力持家的女人形象;另外,女傭丈夫的憤怒能量不僅讓故事裡的角色感受到壓力,甚至也讓觀影者 備感威脅。最有趣的莫過於女傭女兒在走過泰半故事裡天真無邪的神情之際,甚至前一刻還和雇主女兒玩得開心,卻在下一秒因為雙方家庭的決裂而一翻兩瞪眼的變 臉速度之快。

然後觀者就不斷反覆地將自己投射於每個角色中的某一部分,而並非固定於誰身上。就在同情心無法克制地即將排山倒海傾巢而出於某個角色身上時,卻又因後來呈 現的幾個事實而收回,轉而同理對立的一方,並在對立兩方之間繼續循環來去。誰似乎都有錯,但換個角度想,人之常情,似乎又不能輕易言錯,反而是越想彌補破 洞,卻越補越大,更顯徒勞,再幾步,世界便更接近崩毀,正如同最後,雖然前頭感覺仍有復合的可能性,卻還是無可奈何地必須對立,以演職員表隔開,各據一 方。

本期焦點-【v.331】 2012/0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