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陣頭》台灣在地庶民文化技藝的新衣
《陣頭》營造出一場又一場的衝突與險境,不論是父子關係、敵我不合、團隊經營、經濟危機,甚至是愛情的一些爭鋒吃醋,都可以很快地化險為夷、被輕鬆地擺平!
2010年春節,台灣一部電影叫做《艋舺》上映,是賀歲片的海報視覺設計與行銷方式(電影內容本身倒是沒有很『賀歲』);隔年2011、硬是趕上了賀歲片檔期的《雞排英雄》則是有挺『賀歲』的劇情內容;今年2012,接力棒,傳給了《陣頭》。
這三年,台灣出產了具有濃厚且獨特的台灣風格賀歲國片,一部比一部更為親民地表現出庶民文化,討人喜愛(我想《陣頭》票房也是會輕鬆破億)。而我的新年新希望,就是期待這樣的接力遊戲,繼續持續燃燒下去!
劇情大綱
阿泰(柯有倫飾)出生自台中陣頭世家,因為不明原因、放棄在台北的音樂學習,回到台中家鄉。阿泰的父親:阿達的死對頭---武正,帶領著成功的子弟兵陣頭團體,互相嗆聲、於是衍生出「讓阿泰帶團」的打賭結果,回鄉的阿泰,在母親的力挺之下、接班為陣頭團長,帶領整團前往一個「團長也不知道的未來」。而那個「未來」,就是現在的『九天』。
語言隔閡父子情
《陣頭》裡給人第一個違合感受、就是柯有倫所飾演的阿泰明明是陣頭世家的孩子,回台中之後卻幾乎都是講國語這件事。其實片頭有草略地做出說明:阿泰自小與父親相處不順,因為妨礙爸爸練陣頭、討著要吃冰而被送到台北(這邊的描述力道是有薄弱了一點啦)。劇情設定阿泰從小就被送到台北念書、所以回鄉之後不跟父母講台語也算是正常的。(別說是台北人了、現在已經有太多父母講台語、小孩講國語的家庭,台灣年輕人看了應該都很能感同身受吧)
整部電影,你就這麼地將要習慣了身為父親的阿西與身為兒子的柯有倫在所有的對戲裡頭,一個講他的台語與傳統、另一個講他的國語與創新,對話永無交集之際,卻又在最後兒子跟父親講的那段話裡,聽到完全不會台語的柯有倫、講出流利又有味道的台語台詞,說出他自小期待父親關愛的一段告白……這一段完全表達出了《陣頭》在此之前、是以語言隔閡的形式表現出父子關係的遙遠距離(簡直是為不會講台語的柯有倫做出最完美的粉飾)。
這時候、你還真的不能不佩服導演的策略:『練台語果然是要訓練在刀口上!』
台語精髓落玉盤
雖然2012年才剛開始,但請容我將今年的最佳男配角、暫先頒給阿西先生。不為別的,只為了他在《陣頭》脫口而出的所有精妙台詞與語韻。《陣頭》若沒有飾演九天退休團長的阿西,恐怕所有的轉場與劇情串接之際、都無法在伴有觀眾的笑聲情境之中被帶過。每一個小事件、每一場對戲,有阿西的地方、就會有他在最後看似爭輸之後的無奈與吐槽,將一段戲與一段戲銜接地順暢,打了個圓場。
他講得是台語的一些歇後語、順口溜,這些俚語台諺,填滿在《陣頭》全片,俯拾即是,是抄筆記也抄不完的多。而這些風涼話、都是講給他的妻兒聽的。尤其對照他在與比他強勢的師兄時總是結巴的模樣,更顯出對於子女教養總愛以積極地吐槽與貶言、代替關愛的台灣父母鮮明形象。(用臺語說出『惡妻孽子』、『一個背祖背不夠、兩個背來湊』…等等話語,真的是好有fu啊)
傳統、創新,都離不開努力一途
接下『九天』團長之位之後,阿泰其實並沒有明確的計畫,只能開始一場不停歇的訓練。
這些孩子,想被注意、想出鋒頭,阿泰何嘗不是?年輕的團長與老團長意見不和,在傳統與創新之間拔河著,但訓練與紀律卻是始終存在。
就像最後阿西老團長告訴兒子的:「以後,你想做什麼都可以,但是有一件事情不能做,那就是放棄。」放棄在台北學音樂的阿泰,接了團長職位之後也常動不動就說放棄,直到老媽拿出老本養團、才有覺悟,繼續帶團苦練。所以說支撐辛苦過程的,不是錢,而是愛啊。
『就是要和別人不一樣』似乎已是現下年輕人想出頭的基本信念?只會音樂與打鼓的的阿泰(柯有倫)、對照跟著父親練得一身好功夫的阿賢(小鬼飾演),他們同樣都被傳統束縛(一個是不會陣頭、一個是不能當家),亟尋出路。《陣頭》演出了年輕人如熱鍋螞蟻般地茫然空轉,卻不忘給一個歡樂的、充滿希望的「結局」(對我們來說,則是「開始」)。
賀歲片的體質
《陣頭》營造出一場又一場的衝突與險境,不論是父子關係、敵我不合、團隊經營、經濟危機,甚至是愛情的一些爭鋒吃醋,都可以很快地化險為夷、被輕鬆地擺平,煞是奇妙啊~不過這種處理方式,在將《陣頭》冠上賀歲片的桂冠之後、顯得是有夠理直氣壯!大家開心就好。
另外,在這群人熱熱鬧鬧地演出《陣頭》之際,雖然是場素人與資深演員的混雜之作,但你將會發現:尤其是老演員與年輕人對戲的那些戲碼,可以看得特別順暢、有趣味。至於只靠年輕人撐場的那些戲碼,我都一邊看、一邊有點擔心漏餡…幸好一切都算是順利啦,賀歲片嘛。(至於男女主角之間的戲…我個人只喜歡那些有言言介入的那幾場XD)
陣頭拍攝 ,小兵立大功
《陣頭》裡頭有幾幕技藝表演,煞是精采,可能去廟會現場最前面也看不到的特寫畫面,被精美的拍錄在電影之中。裡頭喜感人物「瑪利亞」的真實身分就是『九天』的成員之一,他是真的會跳陣頭的;然除了真正的九天團員之外,飾演敵營陣頭團長之子的阿賢(小鬼飾演)所跳出的那段安營戲碼,效果令人肅然。
安營戲碼,算是我最喜歡的一場表演戲(片尾的表演,打鼓之後的歌唱部分有點做作自high,好可惜。但最後阿西把太子娃娃高舉起來、使全劇臻至高潮的和解戲碼,有把氣氛救回來)。
陣頭中、神衣底下,直接受到神明庇護似的團員,從中得到一份現世社會給不起的安全感,說來諷刺(就連將被父親追打的兒子、也能藉由躲進太子爺的身體裡頭逃過一劫)。形象鮮明的團員們,有不說話就很搶戲的梨子、黑道老大的弟弟鬼犬、酒鬼之子吳勇濱、殺妹林雨宣(星光大道可真是培養出了不少歌手轉戰演員啊),個性都有立體,這些人和在一起,好不有趣。本來互看不順眼的幾個人,在經過朝夕相處的訓練之後,也漸漸地培養出一種革命情感、就像家人一樣。
看似一次又一次無止盡的練習、一次又一次的看不對眼與鬧事…這群小鬼頭們,那既生猛又旺盛的年輕氣息、橫衝直竄,溢滿在這兩小時的《陣頭》中,架構出一部或許對未來感到茫然與困惑、卻不停止追逐任何可能性的活力電影。
收容換面容、包容換光榮
導演馮凱說,自己和戲中第二代或台灣街頭藝術文化工作者一樣,都在找自己的存在價值。
《陣頭》的團員們各個都有自己的故事,組成成員有中輟生、有家庭不完滿的、有想金盆洗手的,也有想混黑道卻被自家黑道趕回去練團的(李李仁所飾演的黑道大哥『阿鬼』帥度簡直破表)…
這樣形形色色的孩子,被九天收容之後,投入練習、不為非作歹,各個換上猶如乖孩子一樣的面容(當然年輕人血氣方剛、孩子般幼稚地嗆聲打架這類滋事總還是在所難免),誰能天生就走正道?社會與教育甚至是家庭的偏差失誤、都會讓小孩不小心就迷失,老實說,我認為「知錯能夠回頭」是比「沒走錯過路」來得偉大的。這該也是《陣頭》想要傳達「請社會正眼正視這群人」的其一聲音。
其二,不斷地在《陣頭》裡面出現的父子衝突,母親努力做和事佬總仍不成,在兒子真心告白之後才有轉機:孩子態度的軟化與誠懇終讓頑固的父親,放下剛硬;另一方面、也藉由廖峻不肯把團隊交給兒子小鬼的戲份,傳達出年輕人想出頭天尚還要請長輩們包容與支持才能成功的意味:長輩啊!包容、放手,你才能有機會從孩子身上得到驕傲與光榮。
如同最後的那一場表演一樣。畢竟,父母也許的確『不懂我們在做什麼』、永遠不懂得欣賞我們的努力,但父母,永遠懂得在最後以小孩子為榮,不是嗎?看完電影,我帶著有點快樂的心情離開電影院。(但私心希望最後那首台語歌的副歌能更好聽一點)
總之,這位拍過飛龍在天的導演,果然是了不得。
映後,導演發大願:希望這類台灣庶民文化,在穿上新衣之後,也能有機會像是太陽馬戲團這樣的商藝表演團體,邁向國際。其情感人。
作者:cheercut
【雀栭,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