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空》13歲的孤獨、遺憾與星空
13歲可能是一段孤獨的時光,13歲可能想要愛或無法獲得,13歲可能必須學著接受失去。透過小美這個成熟卻童真的角色,電影帶領著觀眾跟著一個愛幻想的女孩,一起看她所看到的13歲。


第一次在戲院邂逅《星空》,因為幾個延遲入場的人在面前晃來晃去,根本也沒什麼心思好好注意。回家之後,重新看了一次預告,卻沒有太多的感覺。一直到之前看《阿爸》的時候,又重新看了一次預告,想不到這第三次的接觸,卻讓我為之著迷,當五月天的主題曲響起,搭配預告片的畫面,完全的吸引我的目光。我開始注意到電影那迷幻又色彩豐富的動畫,當時的我確信,這應該是一部需要透過大銀幕獲得感動的電影。
在討論電影前,我必須先聲明,幾米的《星空》我完全沒看過內容,所以我非常歡迎大家用繪本的內容一起來討論這個作品;但是千萬別說什麼,看電影前最好先把繪本看完之類的,因為這樣就表示電影本身沒拍好。

其實《星空》是相當需要腦補的電影。劇情的呈現的很淡然,導演林書宇算是相當文青的一個導演,就我觀賞《九降風》跟《星空》兩部片的經驗,電影本身透過相當緩慢的步調,說一個故事,有時還會加入導演的思維跟想法在畫面上。
如同電影當中餐廳的橋段,導演藉由歡樂的舞蹈,來強化之後的空虛。雖然如此的表現手法,比起直白的手法來得強烈,但對於大多數觀眾來說,這類有著個人想法的拍法,其實有可能會淪為一個突兀的呈現,就像是《一頁台北》當中的舞蹈橋段一樣。
類似這樣的拍攝方式,需要某種程度上的腦補跟共鳴。導演選擇好好的說一個故事,等故事說完了,再讓觀眾透過回想的過程,去體會電影的味道;像是一杯煮得夠好的咖啡,入口的味道跟入喉的味道會不同,入喉後的回甘又是一個新的風味。但要知道,咖啡煮得再好,卻不是每個人都有品嚐咖啡的能力。

年紀輕輕的徐嬌,將小美這個角色詮釋的相當到位。相較之下,林暉閔的演出雖然生澀許多,卻與小傑這個角色卻頗為契合。回想自己的童年,班上是否也有一個像小傑這樣的同學,總是一個人默默的坐在教室的角落,格格不入的模樣看起來有些跩;當時的自己,又是那一間教室中的哪一個角色?如果說,透過《九降風》我們能回味那一段掙扎卻難忘的青春歲月,那麼《星空》就是讓我們去回想,那個可能即將遺忘,甚至是早已遺忘的童年。
13歲是多麼尷尬的一個年紀,升上國一(現在叫七年級)的我們依然是個小毛頭,卻有著自己已經是個大人的錯覺。看著《星空》,我想著在那個錯亂的13歲,自己做了些什麼?
13歲可能是一段孤獨的時光,13歲可能想要愛或無法獲得,13歲可能必須學著接受失去。透過小美這個成熟卻童真的角色,電影帶領著觀眾跟著一個愛幻想的女孩,一起看她所看到的13歲。

尤其是劇中一段透過崩落的拼圖,表現小美心中逐漸崩壞的現實生活,相當的棒!尤其是家庭的部份,拼圖從父母親牽著的手開始崩落,小美雖然試圖想復原,卻無法趕上崩壞的速度。這一個無力感,導演用難得的畫面張力,直接呈現給觀眾。
老實說,我在觀看電影的時候,其實沒有獲得太多的感動;但在走出戲院後,習慣回頭思考電影的我,才逐漸感受到電影的後座力!腦中迴盪著五月天的〈星空〉,我想著電影裡那屬於13歲,濃烈的遺憾,哀悼那再也回不去的13歲。伴隨著阿信高亢的歌聲,想著那一塊從信封裡掉落出來的拼圖,想著那一些象徵著遺憾,都缺了一塊的拼圖。想著,最後一幕那個以微笑畫下的完美句點。
電影的最後,以幾米的《星空》搭配五月天的〈星空〉,成功吸引住觀眾的目光,我還是頭一次看到幾乎全場的觀眾都坐下來,不是為了字幕後的隱藏片段,靜靜的看完片尾字幕。
對我來說,林書宇的《星空》反而是從這個時候才正式開始。伴著音樂藉由一張張的繪本插圖,我開始重新回味整個故事;回家的路上,獨自一個人哼著〈星空〉,獨自一個人回味著電影裡那其實濃烈,卻來得緩慢的張力。
作者: ryuichiru
【小嚕:迷路飛行。】
本期焦點-【v.0318】 2011/11/10
其他新鮮事兒

《撒旦的探戈》電影癡必看 (11/10)

來自印度的清新女孩-芙瑞達蘋托 (11/10)

後現代瑰麗史詩:《戰神世紀》 (11/10)

《裝扮遊戲》「性別」的展演 (11/10)

《星空》可能看完但不一定會看見 (11/10)

法式香頌芬芳抵台 (11/10)

《皮克青春》世代價值觀的歧異與認同 (1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