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孩子們的爸爸》是一首淡淡的哀歌
好電影和好看的電影,有時候並不等義。這好像是一句小學生都懂的廢話,但是它此刻用來形容法語片《我孩子們的爸爸》最恰當不過。
《我孩子們的爸爸》片的故事非常單純,講述一個在巴黎逐夢的電影人,雖然拍的片子都不賣錢,他卻堅持理想,不向商業低頭,導致債務纏身,最後事業失敗,理想幻滅。接手的妻子試圖挽救先生的事業,希望完成生先沒能實現的理想,卻因財務黑洞太大,最後還是不得不放手,眼睜睜看著先生創立的電影公司被清算。
這是一個獨立製片人夢碎巴黎的真實故事,電影當中有一個年輕人,他將所創作的第一個劇本寄給這位製片人,製片人感到興趣之餘,也約他見了面。可惜兩人的合作尚未開展,公司的窘境就無法挽救了。這位年輕人,據稱就是本片芳齡二十九歲的導演米雅韓桑露芙的化身。米雅韓桑露芙拍這部電影,想必是一則用來追憶他,一則用來呈現電影工業不為人知的一面吧。
這個表面上看來光鮮亮麗的電影產業製造了無數大導,也創造了無數巨星。但是就像日前隨片宣傳的男主角路易度德隆科桑在首映後的Q&A所說的,法國的製片人並非人人開名車抽雪茄,不如說,很多獨立製片公司的老闆,都是像他這樣(整天為找錢而拚鬥)。
這部電影用了很多鏡頭來呈現巴黎行人熙攘的街景,給人感覺無處不是巴黎。有觀眾會後發表感言,覺得導演對巴黎用情很深。我的感覺也是這樣,這一幕幕製片人所置身的巴黎,彷彿是一個世人逐夢的花花世界,多少藝術人懷抱夢想來到這個藝術的首都,又有多少人在這裡美夢破碎。有種成也巴黎,敗也巴黎的情懷。
吊詭的是,這部電影的好,也正是這部電影不好看的地方。它的好,好在於這則處理「失敗」的故事非常平淡,導演的手法很輕,彷彿冷眼旁觀一個失敗卻無力扭轉的命運,客觀而冷靜,既未加入個人的情緒,也未胡亂加入個人的見解。
不過它的平淡,主要還是來自於劇本的缺乏高低潮,劇情的舖排稍嫌單調,故事的行進也缺乏抑揚頓錯,使得整部電影的步調稍顯沈悶,這是它不好看的地方。
這是一個關於夢想幻滅的故事,它當然沒有給觀眾任何憧憬,也沒有讓奇蹟發生,它尊重人生真實的面目,忠實呈現人生旅途裡面那些不被人歌頌的失敗,而這正是它最真誠,也是最動人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