暴力的共業─《卡塔琳的秘密》
「若對於暴力視而不見,無異於參與了父權體制下的共犯結構。」
電影一開始,觀眾就陷入五里霧中,不明白女主角卡塔琳(Katalin Varga,Hilda Peter飾)被他人知道了什麼樣的祕密,何以遭受村人的漠視與丈夫的憤怒。觀眾如同她的孩子歐班(Orban Varga,Norbert Tanko飾)一樣,莫名地必須跟著眼前這位美麗卻好像集欺哄、隱瞞、心機甚至是心狠手辣於一身的女人,走上一段明知是謊言的尋母之路。直到秘密被揭穿的那一刻,才得以明瞭這個堅強女人的背後,背負著什麼樣的委屈…。
彼得斯柴克蘭在《卡塔琳的秘密》中,用故事結構、鏡頭、音效,交織出父權體系對於受暴婦女的敵視與漠視。更在有限全知的敘事觀點裡,悄悄地考核了觀眾潛意識中對女性形象的憎惡指數。強烈的控訴使人不忍亦不安,然而對比劇中所揭示的受暴婦女心境,這種良心的鞭笞仍屬輕微了。
從女性主義的角度來看,對於受暴婦女的刻劃是存在兩難困境的。過度的創痛展現容易使弱勢形象成為女性的印記,更合理化父權以保護為由,對於女性人身自由的進行「善意」的限制,以及對「壞」女孩的恐嚇;而另一方面,對於暴力製造的創傷若輕描淡寫,卻又給予施暴者大事化小的論述空間。《卡塔琳的秘密》中,這個的兩難的問題被十分謹慎地處理:它讓女主角卡塔琳主動地決定追尋的目的,並且控制著秘密揭示的節奏,使得卡塔琳能以強勢勇者的形象呈現;而這麼一來,當反抗走向無可避免地失敗時,就具有更強烈的悲劇性,消解了父權能被原諒的空間。
卡塔琳在追尋目標的過程中,為了暫時抵擋來自歐班(其實也是來自觀眾)的疑問,隨口謅了找外婆──也就是她的母親──這個理由。與之形成強烈對比的,則是歐班在旅途中念茲在茲的,要回去找「父親」的童言童語。這個對比除了劇情上的合理性,當然也有性別層次上濃厚的象徵意味。令卡塔琳不堪的是,她心知肚明她口中的「母親」只是個權宜的藉口,但歐班尋父的願望,卻正因為自己的舉動逐步實現。當卡塔琳發現她所追逐的目標無法為她完成救贖,反而替施暴者完成了成為父親的願望時,其中的荒謬與諷刺真是不言而喻。
女主角失敗的計劃固然令人唏噓,但是觀眾的處境在導演的算計之下,恐怕也好不到哪裡去。電影中最令人震撼的演出,莫過於卡塔琳面對鏡頭,娓娓地托出受暴經過的那場戲。大多數的電影鏡頭,都會避免人物對著鏡頭直視,讓觀眾意識到攝影機的存在。然而就在卡塔琳最殘忍的自剖時,導演卻讓觀眾必須長時間、近距離地面對她憤怒的眼神,完全沒有遁逃的空間。這也暗示著我們:「若對於暴力視而不見,無異於參與了父權體制下的共犯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