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20世紀少年》:電影版第一部


身為《20世紀少年》的漫畫迷,今天下午第一場就拉著沒看過漫畫的老爹進戲院朝聖,一來想促進親子關係、二來想看看沒看過漫畫的人是否能夠接受這類題材和改編電影。以「漫畫真人化」而言,電影版做得真的不錯,從選角、故事節奏到特效,基本上都相當夠意思,足見片商的誠意和用心;但是單純以一部「電影」而言,《20世紀少年》顯然還有需要加強的地方。最起碼,沒看過漫畫的人(如我家老爹),非常有可能看不懂《20世紀少年》

《20世紀少年》電影版分成三部,雖然目前只上映了一部,但依照現在的電影劇情進度和原著漫畫來看,真人電影三部曲大概會這樣切割:從開便利商店一無所知的賢知發現「朋友」社團,到2000年12月31日血腥除夕日為第一部電影(先將故事的背景、細節交代清楚);2015年開始,已經成年的遠藤神乃率領地下反抗軍對抗勢力強大的朋友政權,到流浪了15年記憶剛剛恢復的賢知現身為止為第二部電影(開始抽絲剝繭,找到「朋友」的真面目);而賢知正式露臉(很可能會選擇進入東京要塞部分開始)、最後一位「朋友」死亡、進入懷舊的「朋友世界」道歉為止,大約為第三部電影的內容(此部分就是大完結,但電影應該會將結局改編得比較容易讓觀眾接受、理解)


當初,漫畫迷們聽說《20世紀少年》要搬上大銀幕,每個人都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的是這部在日本銷售超過2000萬本、堪稱經典之一的作品(雖然故事結尾評價兩極,甚至可說罵聲高於讚譽,但依舊不能否定浦澤直樹的功力),將要如何以真人電影的方式呈現;憂的是真人電影夠不夠忠於原著(這通常也是原作者最擔心的地方)。 前一陣子宣傳片流出、明年即將上映的好萊塢版《七龍珠》,就是勇於「改編」,但顛覆地太徹底、甚至引發動漫迷暴動的代表。先前的死亡筆記本電影版,書迷則對電影選角和故事結局等改編方式評價不一。除了原本就有完整人物設定的漫畫外,小說改編成電影者也不少,《地海戰記》和《移動世界》應該是這幾年來最有名的失敗代表;《哈利波特》雖然票房表現得相當優秀,但實際上電影版也有差強人意的時候。簡而言之,改編自「知名」作品的電影,本來就背負著「原著」的重擔,壓力來源則是作者和書迷的期許,有時候若片商遇到像史蒂芬金這種會到片場干擾作業的大牌作者,電影改編要成功更是困難重重。


從「忠於原著」這點來看,《20世紀少年》電影版第一部可說完完全全在水準之上,但可惜的就是「太過忠於原著」,反而失去了電影原有的表現能力。漫畫和電影不同,漫畫可以讓讀者捧在手上慢慢看、從一格一格漫畫家刻意安排的分鏡和對話中找尋蛛絲馬跡,以「瀏覽」的速度來看,漫畫是一種慢速的欣賞,甚至只要故事架構與劇情節奏抓穩,一個有規模的完整故事少則兩三本、多則可以連載十幾年(當然,這是在排除像《烏龍派出所》這種以短篇掛帥的長青漫畫類型)。但是電影有基本的片長限制,雖然不是沒有長達五、六小時的電影,但若每部電影都這樣拍,觀眾絕對看不下去,在時間限制下,電影無法像漫畫一樣可以讓讀者在 短時間內反覆欣賞、找尋作者埋藏在故事和畫面中的蛛絲馬跡,除非我們將同一部電影看好幾次,或是以低倍速的方式播放DVD,否則像是《印地安納瓊斯》的電 影背景裡隱藏了《星際大戰》的R2D2這種需要慢慢品嘗的「梗」,一般而言真的很難立即在影像跳動的電影裡找尋。


除了畫面細節的呈現外,就是原著的「精神」是否能夠徹底轉達。先前湯姆提克威要拍徐泗金的《香水》,書迷都直呼不可思議,不外乎就是書本中的各種香味,以及字裡行間的文化、政治、歷史的呼應與暗示,該如何在受限的時間 與鏡頭下傳達給觀眾。無形之物本來就難以表達,以色香味為例,看過料理漫畫的人都知道,一道料理好不好吃、或是企圖運用食物表達文化精神者,表現優異則如 《料理仙姬》的菊池正太,將固有傳統文化、食材、「和」的精神和漫畫完整結合;失敗者則如《烘焙王》,意圖搞笑卻落得訕笑,除了頻頻用刻意具象化、誇飾法 表達內在精神外,到後期甚至轉型成獵奇大對決,整部作品玩不出新把戲。因此,故事之所以好看不在於「型」而在「內在精神」,這也是為何畫風偏向寫實的浦澤直樹,作品依舊能夠擄獲廣大讀者的原因,同時這也是《20世紀少年》難以拍攝成真人電影的原因。


從選角、特效、名場景幾乎和漫畫一樣的分鏡來看,《20世紀少年》真人電影版真的做得相當好。原本我還相當擔心唐澤壽明長得太帥,不適合書中那位長像並不出色、甚至歷經世態炎涼後變得有點畏縮的遠藤賢知,但看了電影才發現唐澤壽明詮釋得相當不錯,雖 然河邊痛哭一幕有點太用力之嫌,但賢知原本有點混日子的態度,以及後來的情緒轉折拿捏得和原著描述差不多。其他的選角也和書中相去不遠,特別是幼年時期的小演員們,幾乎都是書中的模子刻出來的(不得不誇獎選角人的用心,居然能找到和書中阿揚阿馬相似度百分百的雙胞胎兄弟)。而原本擔心會變得日本特攝片味道太濃厚的電腦特效,以歷來日本電影特效表現來看,《20世紀少年》真人電影版進步很大,雖然還比不上好萊塢電影的一流質感,但無論是羽田機場和國會大廈的爆炸,還是血腥除夕夜的暴走機器人,臨場效果都出來了,足見用心程度。比較引人批評的,大概就是機器人爆炸後的特效實在是做得太過火了,那已經是小型核彈爆炸,不是幾條黃色炸藥或是手榴彈做得出來的,或許電影版想顯示出「末日」降臨的感覺,但這種規模的爆炸特效實在是太扯,很難在未來的故事裡說服觀眾賢知一黨還存活的事實(我看過漫畫的都不相信了)


但改編電影僅在特效、選角和故事劇情上都幾乎忠於原著是不夠的,《20世紀少年》的原著精神我幾乎沒在這部電影裡發現。從日本的報導和各類作品中,我們不難發現日本常有類似新興宗教團體做亂的現象,這也是為何故事一開始會用朋友社團的宗教崇拜作起點,到後來甚至以宗教崇拜來描述英雄崇拜背後的脆弱。此外,這部作品還大談搖滾精神,主角最初的夢想就是企圖用搖滾樂改變世界,別忘了,60年代至70年代中期,搖滾可是反動的代表,它甚至是一種企圖改變世界的態度和精神,甚至有人說:「搖滾就是對抗老大哥(Big Brother)」。什麼是老大哥?《1984》裡是神龍不見首也不見尾的大洋國獨裁領袖;冷戰時期則是蘇聯的代名詞。但無論是何者,老大哥都是專制極權、甚至邪惡的代表,也因此,用搖滾來貫穿《20世紀少年》的故事和標題,可說再適合也不過,因為「朋友」本身就是專制獨裁、甚至可說是邪惡的極端代表。


雖然電影第一部的劇情裡比較強調奇異宗教崇拜現象,雖然宗教崇拜本來就是一種難以理解的現象,但可惜的是電影依舊省去一些原著裡的必要橋段(例如:一些朋友傳教、真正蠱惑人心的過程。原著裡的朋友『魅力』絕對不是一天到晚對著信徒說『我是柯林斯』或『賢知,一起來玩吧!』如此單一呆板), 導致單看電影者很難理解這群朋友狂熱分子的忠誠理由。再者,友民黨雖然背後有眾多教徒支撐,但畢竟教徒依舊僅占全體選民的一部分,原著裡有友民黨幹部刻意 當街行善、以擄獲選民人心的小橋段,雖然只是如日常生活形式般的短短一頁,但卻足以說服讀者友民黨支持率極高的原因。可惜這些看似流水帳、實則佔了連結故事要點和劇情說服地位的橋段都被電影劇本剪除了,導致電影在這些狂熱現象的說服力上顯得弱勢且不足,沒看過漫畫的觀眾的確難以進入狀況。


美漫真人寫實化的電影不少,成功者亦不在少數,但整體而言,由美漫改編的真人電影比由日本漫畫改編的真人電影成功率要高。一來日本漫畫在天馬行空的創意上的確比美漫來得要豐富,這導致真人電影要呈現時困難度增加;二來美漫以英雄漫畫為大宗,英雄主題有其固定型態,除非遇到像諾蘭兄弟這種具備突破性野心和功力的特殊搭擋、可以將故事劇情翻了又翻、讓人出奇不意,不然一般而言只要編導不出 錯、特效錢砸得夠多,基本盤還是會有,除非導演功力實在有待加強(如:舒馬克),不然以好萊塢的資金、技術和經驗來看,要把美漫真人電影拍爛還挺難的(當然啦,真要數拍爛的美漫真人版電影也不少,不過勝績還是比敗績輝煌)


話雖如此,美漫改編成真人電影時,卻有一項優點是日本電影遠遠不及的,那就是「保持原本人物設定、編劇放膽讓我來」的魄力。當然,這點多少和美漫故事一代代出下去、每個年代設定多少有點不同、彼此有時如同平行世界有關(蝙蝠俠裡的小丑,每個年代的小丑設定和性格都有點不一樣)。然而,日本漫畫則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出完大致上就不會去隨便更動他,即使要出第二部也是建立在第一部的故事設定上(其它的都叫同人),出版和改編原則和美漫大大不同。但既然要改編成真人電影,就必須以一般電影觀賞者的角度來看劇本,而不是照本宣科地將人物和劇情,甚至連分鏡都複製到大銀幕上即可,這是我認為日本漫畫在電影真人化以來最大的問題,使得漫畫迷看了很熱血、但一般觀眾看得霧傻傻,甚至讓劇情變得有點小小地幼稚。


近期來日本戲劇常有一個問題,那就是「不把話說完」。原本以為只有日本CLAMP漫畫系列愛這樣搞,沒想到近期來愈來愈多日本漫畫(特別是少女漫畫)和戲劇犯這個毛病。不是沒有機會、沒有時間把話說完,而是很刻意地對準故事角色的側面或正臉表情,讓畫面停滯長達十幾秒,浪漫寫意一點的則以周圍風景替含情脈脈或吃驚、震撼的樣子。套句兩津勘吉漫畫補習班的話:「你不嫌累我都嫌煩了,到底要不要把話說完?」《20世紀少年》漫畫原著裡並未給我這樣的感受,但到了電影版,刻意拖著不把話說完、企圖保留懸疑的橋段實在不少,其中之最就是賢知在機器人裡頭看見「朋友」真面目那場戲(和最後爆炸的時間實在是拖太久,久到無法說服觀眾賢知沒時間把朋友是誰交代清楚,幾乎是當年《七龍珠》『納美克星只剩1分鐘就要爆炸,我們還有好幾集可以跑』的翻版),破壞了原本劇情企圖營造的緊張感。


此外,漫畫原著裡賢知到福平家的橋段雖然很短,但卻相當重要。因為那段互動關係了故事後 面大家推論出誰才是「朋友」,可是電影卻省去了這段,這讓我很擔心未來要如何呈現這段朋友真面目的推測劇碼。受朋友影響的大學生在萬人彈指活動入口處刺殺名人彼得、進行「絕交」一幕,不但電影裡沒交代前因後果(很顯然只是想介紹什麼是『絕交』,但是原作裡這種聳動感在電影裡完全沒處理好,憑空跳出一個『專有名詞』,把這場『絕交』戲碼弄得冗贅、和一般殺人沒兩樣,只顯得突兀多餘)、畫面日本卡通味道太濃厚和前後不連戲外,跳接(Jump Cut)實在玩得太過火了(那真的是跳接嗎?還是只是慢動作剪接失敗或跳接技巧太爛?恕我真的看不出來應該很懸疑、很聳動的情節怎麼會變得如此爆笑),不但沒有剪接的美感、讓人覺得整部電影的運鏡技巧參差不齊。這一幕的竹中直人從裝扮到肢體語言,根本就是《交響情人夢》裡的休德烈傑曼,而不是《20世紀少年》裡面的彈指彼得,導演似乎想展示另類的黑色幽默,但使用在此實在說不上成功,甚至讓人產生竹中直人個人秀的錯覺。而一群朋友擁護者跑去賢知家的便利商店綁架神乃一幕,不知道是因為演員不夠入戲、導演沒處理好,或前面劇情鋪陳不夠,總之這群擁護者的激動狀態實在不像宗教狂熱者,比較像電視上描述的秋葉原御宅族或電車癡漢,變態有餘但中邪不足。


雖然《20世紀少年》的故事龐大複雜,但我想這部作品能夠吸引人的除了出類拔萃的故事設計外,再來就是它的內在精神。既然要拍成電影,靈魂應該比外型更重要,畢竟美漫改編成的電影有本事拉攏漫畫迷以外的觀眾,日漫改編的電影就沒理由做不到這些點。蜘蛛人》或《黑暗騎士》之所以成功,最吸引人的絕對不是他們的特效和演員,兩部電影的CG特效都不是近年來好萊塢的代表,而兩部電影的男主角更是因為參與這兩部電影才開始大紅大紫,可是漫畫迷和一般電影觀眾依舊買帳。日本漫畫雖然自成一個帝國,拍成電影絕對有一定市場,但既然要搬上大銀幕、甚至往海外推銷,故事精神的移植應更重於人物設定的複製。宗教崇拜、搖滾精神、英雄主義或反英雄思潮…等,《20世紀少年》能呈現的很多,絕對不只是一群宗教狂熱分子 對著賢知喊著:「賢知,一起來玩吧!」


雖然按照劇情來看,電影版第一部的確主要是在鋪梗,第二部開始才是真正抽絲剝繭的地方,但是不代表第一部只要把細節講完就好。從懵懂無知的搖滾青年,歷經失敗、開店不成功,到面對過去的莽撞、衝動和錯誤,除了熱血漫畫外,有著懷舊元素和自省過程的《20世紀少年》絕對也是成長故事。當年孩子的純真想像卻導致成年世界的毀滅,這種以純真的創造力為名形成的事不關己的邪惡,光是這種「反差」就可以讓電影精神的厚度增加,能夠引起觀眾思索、反芻,而不是只是單純的寫實化、看了很熱血而已。


是的,身為一個漫畫迷,這部電影我的確看得很熱血,也相當期待未來的兩部電影,但我也知道一部好看的改編電影不是只有讓原本的書迷看了熱血就好。衷心期待未來的兩部電影不再只流於將漫畫人物和場景寫實就好,因為只顧慮完整的漫畫外型寫實卻忘記原著探討的中心思想,甚至將鋪陳經典的轉折都省去,那這不過就是昂貴的Cosplay罷了!背負著名原著改編的電影本來 就比較困難,因為要精確拿捏原著的內在精神與外在設定之間的平衡,又要保有電影本身的創意,但是不代表「為了怕被死忠書迷罵而完全照本宣科、對原著『愚忠』」就是對觀眾交代的安全牌,要知道對原著「愚忠」有時連原創作的靈魂都看不見,改編後的電影又如何會有生氣呢?電影版的演員相當優異、甚至可說日本影史上最豪華陣容,堤辛彥導演過去也拍攝了不少精彩的作品,相信他在導演上有相當功力,因此,我希望未來看見的《20世紀少年》第二部和第三部真人版電影,能有比第一部更優秀的電影改編!

作者:Mimibao 【美麗新世界】

本期焦點-【v.0191】 2008/10/24

開眼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