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鋼鐵人》:回味再三的超級英雄電影
如果按照傳統中國人的思想,萬物都有陰與陽,一如日與夜、秋與春、蜘蛛人與惡毒,畢卡船長與辛宗。Anyway,這一番鬼扯的目的,我只是想單純表達,在每部《蝙蝠俠:開戰時刻》背後,我們都渴望著有部像《鋼鐵人》這樣的電影:輕鬆、流暢、同時有著與蝙蝠俠完全不同原因卻同樣迷人的娛樂性質。
《鋼鐵人》之所以成功,在於它提供了與《蝙蝠俠:開戰時刻》完全不同的滿足。在現代的超級英雄越來越強調個性、內在與複雜度的同時,鋼鐵人卻走了相反的道路:它強調幽默、輕鬆爽朗的角色互動,以及那份現實感之上的幻想性質。它瞭解自己面對的並不是一個具有深刻情緒背景的英雄,因此反而給了自己的英雄討喜平凡的一面;它瞭解自己的英雄並不真實,因此它給了觀眾最大程度幻想上的滿足。
很大一部份的原因要歸功於導演Jon Favreau。坦白說,原先我並不看好Favreau作為一個拍家庭電影聞名(你能想像拍《精靈總動員》的導演拍《鋼鐵人》嗎?我不能)的導演,能處理像鋼鐵人這種高成本、大量動作的超級英雄電影,但Favreau卻為電影注入了完全不同的氣質,一種酣暢的幽默與輕鬆。在2個小時的片長裡,Favreau讓電影步調輕鬆,同時掌握了故事那份超高科技所帶來的幻想。這也反映在他的角色互動拍攝上。即使演員本身的魅力讓鋼鐵人大大優於一般娛樂電影,Favreau的執導也功不可沒,讓角色間互動十分自然,彷彿每個演員都享受每一分鐘拍攝的過程,也享受彼此的存在,進而感染到觀眾,成為電影最大的吸引力。而在動作執導上,雖然某些部分仍看得出Favreau缺乏相關的經驗(動作戲感覺不夠緊湊),但整體來說他表現卻出奇的優異,特別是幾段中段的動作戲如與戰機的競速、Mark II的處女航等,都帶給觀眾無比驚喜。
而如果說Favreau是這部電影的盔甲,則Robert Downey Jr.無疑是這部電影的方舟反應爐。他的每個笑容、每個眼神、每個表情停頓都證明,他毋庸置疑是Tony Stark的最佳代言人。也只有Downey才能帶出角色各種面貌。從花花公子到超級英雄,從耍嘴皮子驕傲自負到內心煎熬孤單痛苦,Downey完全掌握到了Stark的每一分情緒,也是角色本身的不二人選。Gwyneth Paltrow則是出乎我意料的好,雖然演技還有進步的空間,但她跟Downey間有近乎完美的化學反應(或許單純是因為Downey本身魅力太強)讓電影增色不少,也讓這成為少數角色互動娛樂性甚至超過動作本身的超級英雄電影。其他的角色如Terrence Howard的Rhodes或Jeff Bridges的Obadiah Stane都是純粹演員實力的證明:原先平板或單調的角色被演得趣味十足且具有自己個人的風格,這還不算實力的一部份嗎?
另一個《鋼鐵人》勝出的地方,在於那份重金砸出的優異製作水準。不說別的,單就幾段Iron Man本身著裝的段落便已氣勢十足,動作戲特別是中段空中追逐部分更是呈現出壓倒性的高動畫水準。《鋼鐵人》本身花了將近2億的製作預算,而這也完全呈現在銀幕上。從Stark的裝甲與住宅,到一整系列飛行的視覺效果,這無疑是第一流的水準,其他如剪接或絕佳的音效也讓電影加分不少。
《鋼鐵人》唯一比較讓人失望之處,應該在於結尾部分。明顯地,Favreau不是個相當有經驗的動作導演,這從最後一段Iron Monger與Iron Man的對決便可窺知一二。當然,就這種娛樂至上的超級英雄電影而言,追求寫實或意義無疑是自討沒趣,但最後這段的拍攝感覺卻有些過火。除了劇情已完全超出合理範圍外,動作本身感覺較像是無數視覺效果的堆積呈現,而非緊湊的最後善惡決勝點。也由於結尾的問題,導致《鋼鐵人》雖具有份量不少的輕中型動作戲,卻缺乏一場會讓人真正印象深刻的場景(或許空中軍機對決是個例外),使電影終究還是有些看過即忘,失去了原先或有的爆發力。
但無論瑕疵為何,不可否認的是Favreau拍出了一部更為娛樂、更為輕鬆的超級英雄電影。已有許久,我們未曾得以在戲院感覺超級英雄電影刺激的同時,獲得歡樂與放鬆。比起動作戲,《鋼鐵人》更令人印象深刻的無疑是角色與對白,以及那份無所不在的幻想感。這或許不是一部改變或重新定義整個超級英雄類型的電影,但這無疑是讓人會回味再三的一部。我現在只想知道,續集到底什麼時候會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