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又脆弱的女王《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
雖然很多動漫迷知道押井守是個會拍真人電影睽違九年,《伊莉莎白》(Elizabeth)的續集《伊莉莎白:輝煌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終於推出。比起第一集那初出茅廬、處處被動的年輕女王,本片這次將故事時間設定於第一集之後的十五年 (1585年),此時的伊莉莎白(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飾演)已堂堂邁入五十多歲的中年時期,地位穩固,並且飽經歷練。
睽違九年,《伊莉莎白》(Elizabeth)的續集《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Elizabeth: The Golden Age)終於推出。比起第一集那初出茅廬、處處被動的年輕女王,本片這次將故事時間設定於第一集之後的十五年 (1585年),此時的伊莉莎白(凱特布蘭琪Cate Blanchett飾演)已堂堂邁入五十多歲的中年時期,地位穩固,並且飽經歷練。以「劇情連貫」而論,筆者還是建議想要觀賞本片的觀眾,先行複習第一集之後再來觀賞,畢竟兩者還是有「些微」上的關聯性,複習過後或許較能夠通體領悟。
本片劇情略可分為兩大支線:一條是伊莉莎白的私人生活與愛情渴求。身為一國之君,但她終究還是位女性,她渴望愛情與自由,卻又受制於禮教,於是只能讓貼身侍女貝絲(艾碧蔻妮希Abbie Cornish飾演)充當其「替身」,來替自己無法得到的感情與自由來尋求渴望與救贖;另一條則是當時英國與西班牙之間的政教紛爭,一方面要忍痛處決自己的親表妹,也就是蘇格蘭女王瑪麗(珊曼莎摩頓Samantha Morton飾演),另一方面更要面對西班牙無敵艦隊的進犯。兩造的交錯,透過導演夏克哈卡帕(Shekhar Kapur)對於「隱喻」與「藝術感」的妙手結合,著實放大了第一條支線,加重著墨於伊莉莎白這位「女性」統治者的隱晦情感,以及面對混亂時所會出現的脆弱與不安。
導演夏克哈卡帕出身印度,曾在印度拍過電影,而印度電影給人的印象,不外乎就是歌舞昇平、絢爛場景。以這點來推測,其實並不難想像導演在處理本片宮廷戲時的自信與上手。屏除稍嫌迅速且突兀的剪接不說,不可否認地,全片不論是在導演手法、場景佈置、服裝設計、攝影運鏡或是光影運用等等方面,皆屬上乘。觀眾透過影像的呈現,猶如經歷了一場極其奢華的豐富視覺饗宴。
不得不提到本片的鏡頭語言,因為它實在太過搶眼。不僅運用了懸臂升降、俯仰角拍攝、慢速拍攝,其中更還出現了多次大膽的三百六十度旋轉鏡頭,所營造出來的,是一國之君的偉大抑或渺小,也是一國之君的脆弱與糾結。與其說這是在玩弄特攝公式,倒還不如說這是一種嘗試,而且這嘗試還搭配得頗為恰到好處,甚至激起了一定程度的煽情作用。
影片煽情?這似乎是缺點吧?但這乍看是缺點的一點,反倒因為凱特布蘭琪精湛的演技,而「轉化」成為了優點。雖然演員眾多,但全片的光環完全還是落在凱特頭上,本片也因為她的演出而大為增色。她除了詮釋出伊莉莎白所該要有的雄心與霸氣之外,更突顯出一位女性統治者背後那極度私密的不安、忌妒、脆弱,以及渴望自己所無法得到的愛。她的表演裡有眾多細微的「小動作」,使得角色更加立體,更加活靈活現,也因為這些小動作的運用,讓觀眾不時莞爾一笑。她清楚知道觀眾要的是什麼,甚至還會呈現出更多來讓觀眾驚喜,十分聰明的演員。話雖是這樣說,但其他演員的表現同樣精彩,只不過本片過度個人主義色彩使然,導致其他角色的刻畫並不深刻明顯,使得演員演技難有發揮的空間,雖是可惜,但也看出眾家演員都已盡了一己之力。
種種情緒的蘊釀累積,直到全片最後發展至最高潮-英國與西班牙兩國之間的海戰。雖然明顯看出是用特效呈現,卻依舊氣勢磅礡,令人屏息。只不過,原本醞釀得好好的人性刻畫,等到這邊卻變成了對大英帝國的誇張歌詠,以及英雄主義的過度賣弄。雖然不知是否符合史實,但對筆者來說,應該要有的酣然暢快,到最後卻反而感到有些疲軟無力,實在有些可惜。
《伊莉莎白: 輝煌年代》縱使在最後出現了「浪漫主義」與「英雄主義」習氣,卻仍不失為一部可觀之作。而凱特布蘭琪也因為本片,再度強勢入圍金球獎最佳女主角獎。結果如何?目前不得而知,也就只能夠期待,並且祝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