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愛在加爾各答》德籍導演的印度版羅密歐與茱麗葉


《愛在加爾各答》會是一部在挑戰文化禁忌的電影作品嗎?如果本片的導演是印度籍的話,它極有可能會成為是,但事實上其導演是來自德國慕尼黑的Florian Gallenberger時,《愛在加爾各答》的表達態度自然「開明」、「開放」許多,男女情慾間的情節處理絲毫不受印度傳統教條所束縛,愛情故事的輪轉徘徊也未似印象中的印度電影敘事那麼誇張矯飾…

傳統寶萊塢電影製作,在印度電影審查委員會的嚴厲規定下,凡是於印度本地上映,絕對不得出現「有傷風化」、「詆毀女性地位」之嫌的接吻鏡頭,就連好萊塢電影也必須有所修剪或閃躲後方能放映。如此嚴苛的規範,雖然近期也有《奇魔俠》男主角赫裏辛克擔當的另一部電影《DHOOM2》作了破例,但那也僅僅是驚鴻一吻,當地民眾亦出人意表地紛紛給予聲援,足以顯見印度民風正逐漸轉變。不過,像《愛在加爾各答》有男女主角長鏡頭特寫的吻戲,又有Hotel場景交歡偷情的戲碼,這些在歐美社會司空見慣的場面,看在印度觀眾眼中恐怕難以接受,勢必成為眾矢之的,群起撻伐。


愛在加爾各答》會是一部在挑戰文化禁忌的電影作品嗎?如果本片的導演是印度籍的話,它極有可能會成為是,但事實上其導演是來自德國慕尼黑的Florian Gallenberger時,《愛在加爾各答》的表達態度自然「開明」、「開放」許多,男女情慾間的情節處理絲毫不受印度傳統教條所束縛,愛情故事的輪轉徘徊也未似印象中的印度電影敘事那麼誇張矯飾,那麼「賺人血淚」,那麼灑狗血,反而頗具備德國電影風格般的穩重、踏實、沉著,尤其反映在美學風格上,其鏡頭構圖、運動、色調十分內斂含蓄,注重整體氣氛營造,以及反應人物內在情緒,有別於熱鬧吵雜、富麗堂皇的傳統寶萊塢風格。尤有甚者,就連寶萊塢電影的傳統-三幕歌舞戲亦有所刪減,這些差異處,均提示這果真是一部由西方人拍攝,印度臉孔演出,加爾各答取景,徹底擺脫印度電影傳統規範的電影作品。


如果說《愛在加爾各答》是一部成功的電影,最大的功臣肯定是其導演Florian Gallenberger。Florian曾以《Quiero ser》 (I want to be …)(2000)獲得奧斯卡最佳短片獎,這是一部故事、角色、取景均發生在墨西哥的電影。從墨西哥到加爾各答,Florian頗樂於關照異族文化,但他的電影作品如何以德國觀點看待/關懷/再現異國文化?如何以已開發國家的進步觀點詮釋開發中國家,或未開發國家的面貌,這會是相當有趣的觀察點,其中還包括異族文化間的認識、對話,解讀與再現,深入透徹或僅止於刻板印象等。


在《愛在加爾各答》中,比重甚大的劇情有:關於不人道、剝削的童工制度、關於腐敗的官僚體系、關於貪婪圖利、逼良為娼的民風人心等,這些何嘗不是持西方觀點者看待印度社會時,最顯而易見的弊病缺點?除此之外呢?關於宗教信仰、關於輪迴永生,關於長期種姓制度實施下的階級分離,關於發展中國家、階級國家、父權國家下常見的愛情不可得的悲劇,本片劇本雖皆有所觸及,但若與《寶萊塢生死戀》等由印度導演,寶萊塢所自行拍攝的愛情悲劇相比,《愛在加爾各答》對於印度文化深層的洞澈與體認較為不足,所幸導演兼編劇的Florian Gallenberger以一種相當睿智的方式,讓觀眾的目光只注意到愛情悲劇本身,至於故事發生所在的印度場景,或者阻撓故事發展的因素-無論是社會道德,還是階級制度,這些外在條件並沒有人願意多加探討,而且均只是為一則愛情故事而服務。讓觀眾聚焦於不可得的愛情悲劇,而非讓他們有所分心地去認識到、去檢討愛情故事之外的印度文明面向,這是本片的聰明之處,當然也是一位德國導演所能做的最好的劇本策略。


於是乎,我們實在無須採東方主義式的文化批判觀點,過於認真探討這部電影是否只是在消費優越的西方人眼中刻板印象的印度面貌,然後再將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悲劇套在被利用的印度情境之中,這樣的批判觀點或許是一種閱讀方式,但我又不得不承認這確實是一部令人扼脕、心碎、悲痛而動人的愛情悲劇:一對受命運捉弄、乖葛、背離的苦命戀人,永遠錯身而過的兩條河流、靜謐無聲地等待交會,等待並非徹底的悲劇亦非永恆的絕望,甚至各自擁有家庭、婚約的戀人相遇之後的錯愕,也非最令人難堪的悲悽。我認為命運與意志的衝突,愛情意志的懦弱、退縮、落敗,導致幸福的不可得才是這對戀人真正的悲劇。『命運並不企圖控制人類,但人若願意從命運的教訓中學習,則可化解悲劇的結果。』很不幸地,Ravi and Masha正是敗在自己的意志與抉擇,即便故事已發展到最後一幕仍是如此難以排解的可悲與遺憾。正是如此濃厚的悲劇色彩,讓《愛在加爾各答》成為一部情感異常飽滿,既美麗又絕美地令人心碎不已。

本期焦點-【v.121】 2007/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