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口白人生》中年狂想曲


電影不斷在小說創作/現實間的交錯不僅讓故事本身多了層特殊的氣質,故事本身也始終不會淪為劇作家炫耀才華的工具,而是把重心緊緊放在角色個性的塑造與互動上。也正是這份專注,讓《口白人生》多了這種奇想電影往往缺乏的感動,以及最後真正打動內心的情緒。偏快的步調讓故事在用盡前提的可看性前便把觀眾吸引進角色與所處的環境裡,並透過情緒的掌握讓小成本的題材仍顯得豐富多元,算是很成功的表現。


一個國稅局的資深查帳員,某天突然聽見自己人生的旁白,並透過其預知了自己將死的事實。恐懼之下,他開始重新思索面對自己的人生,並試圖要逃避即將到來的死亡。他開始慢慢放開自己厭惡但卻像機器般精確執行的工作、找尋自己失落已久的夢想、追求人生的摯愛,並在整個過程中體認到自己生命的最終價值。


這樣的故事,是不是最典型的男子中年危機課題?


但與類型電影不同的是,同樣是中年危機問題,《口白人生》用了最具有創意的方式來呈現內涵。編劇Zach Helm證明了,好萊塢除了Charlie Kaufman之外,也有別人可以寫作層次複雜題材奇異但仍具有深刻意境的劇本,甚至比起Kaufman偶爾出現的自溺,Helm天馬行空裡帶有現實無力感的劇本對我而言更為討喜。電影不斷在小說創作/現實間的交錯不僅讓故事本身多了層特殊的氣質,故事本身也始終不會淪為劇作家炫耀才華的工具,而是把重心緊緊放在角色個性的塑造與互動上。也正是這份專注,讓《口白人生》多了這種奇想電影往往缺乏的感動,以及最後真正打動內心的情緒。


導演Marc Forster有了先前尋找新樂園的經驗,在面對同樣處於虛實交錯的《口白人生》時,這裡他感覺更加熟練揮灑。《口白人生》沒有前者的那份浪漫綺麗,但在冰冷的故事裡,Forster巧妙的運用動畫跟色彩對比,在故事較為冷淡的前半段讓電影仍充滿趣味,並隨著Harold的人生旅程往前延展,帶出劇本裡那份對人生的美好憧憬與不捨。雖然有些地方電影感覺有些緩慢,但以這樣的題材,《口白人生》無論在節奏掌握或敘事上都有一流的表現。偏快的步調讓故事在用盡前提的可看性前便把觀眾吸引進角色與所處的環境裡,並透過情緒的掌握讓小成本的題材仍顯得豐富多元,算是很成功的表現。


我一直不喜歡Will Ferrell。總覺得他的笑點太誇張,肢體語言太刻意,掌握時機的功力又不能說多出色。但在《口白人生》裡,他的表現真正打動人心。從一開始如機器般過活的一絲不苟,到中間內心防備開始漸漸剝落的徬徨無助,直到最後的坦然豁達,或許在某些地方他感覺還是稍嫌不適應,沒有把角色的潛力發揮到極限,但單就他一次在打烊麵包店與Maggie Gyllenhaal的對戲,便已經讓我對他完全改觀(順帶一提,他的歌喉也還真不錯)。其他演員其實個性多半較為平板,但至少每個人都用心給了角色全部。特別是Maggie Gyllenhaal,她的Ana Pascal雖然角色有些單調,但她跟Will Ferrell真正有激出火花,自己的演技也讓角色遠較本身顯得有層次且情緒豐富。只可惜仍稱得上有天分的Queen Latifah角色實在太過單薄,浪費了原先還不錯的好演員。


製作上,《口白人生》感覺得出本身做為獨立製片的小成本。簡單的場景與布置雖有時候給人一種電視電影的錯覺,但配上巧妙的動畫跟導演本身說故事的能力,仍然可以掩蓋這方面的不足。比較值得提的大概是音樂,或許有Brian Reitzell的監督,電影裡的既成音樂用的很有感覺,聽得出有用過心去挑選。


或許《口白人生》的題材稱不上新穎,但它的呈現方式絕對算得上有創意。而更重要的是,在電影本身的奇巧之外,故事底下所蘊含的情緒跟感動才是讓整部電影如此讓人享受的原因。就像現實人生一樣,它既非悲劇亦非喜劇,而是在輕輕微笑與淡淡無奈間,捕捉到遠較文學更為狂想卻又更為貼近人生的點滴。

作者:若夏 【My Dark Places】

本期焦點-【v.104】 2007/0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