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達頓兄弟三部作品


美麗蘿賽塔》還讓我感覺比較像是逗馬95的那種極簡風格,但到了《兒子》才發現每個鏡頭不是拿起DV就拍了,攝影機如此貼近演員,對走位和鏡頭取景都是一大考驗,就成品來看剪接感覺也十分精準,讓我在戲院裏一邊看一邊不斷地讚嘆。

初次認識達頓兄弟當然是他們那部'99年坎城得獎作《美麗蘿賽塔》,那年爆泠門打敗許多大師名導勇奪金棕櫚和最佳女主角獎。和《人性本色》一起成為當年最大黑馬,也讓我對評審團主席大衛柯能堡的選擇印象深刻,因為通常這種國際影展往往以配獎為原則,政治影響藝術評價。而這兩部片之後在台灣上映,果然都證明了他們的確是值得他們所得的獎,至少在我心目中的評價都很高。


2002年達頓兄弟的《兒子》在金馬影展上映,為了這部片我還特地請假就為了趕星期一晚上的場次。結果這部片也沒有讓我失望,甚至較之《美麗蘿賽塔》更讓我驚喜與感動。


要說達頓兄弟這兩部作品有什麼特色,最明顯就是其手持攝影貼近角色的鏡頭,很多觀眾都對這種風格感到身體不適大呼受不了,也幸好我個人並沒有類似的問題,才能順利欣賞這兩部片子。印象中《美麗蘿賽塔》的鏡頭搖晃較劇烈混亂,《兒子》同樣搖晃但更加精準細緻;這兩部片都運用此鏡頭營造出無比的真實臨場感,許多時候我甚至有錯覺似乎可以感受到角色的呼吸起伏。

但是這樣的鏡頭可不是隨便用的,《美麗蘿賽塔》還讓我感覺比較像是逗馬95的那種極簡風格,但到了《兒子》才發現每個鏡頭不是拿起DV就拍了,攝影機如此貼近演員,對走位和鏡頭取景都是一大考驗,就成品來看剪接感覺也十分精準,讓我在戲院裏一邊看一邊不斷地讚嘆。


而手持攝影的設計就劇情主題來說也是十分有意義。《美麗蘿賽塔》描述一位努力想找工作的貧窮少女,片中大量的走路、奔跑,還有她蜷曲在床上忍受腹部的疼痛,寒泠的天氣口中呼出的氣體,以及最後瀕臨崩潰的哭泣;貼近的鏡頭讓觀眾完全感受到主人公肉體的勞動,因此主角所遭受的苦難幾乎就貼近在觀眾的頸背,充塞在鼻息之間。此等對身體的關注同樣出現在《兒子》裏,也讓本片的男演員奧利維耶古爾美因"連脖子都會演戲"的稱讚而在'坎城奪得最佳演員獎。


身體的勞動呼息除了寫實的臨場感外,更標示出主角存在感;《兒子》把主角的身體勞動延伸到他所從事的木工教學,日復一日的測量、切割、敲打、搬運,和他的心理狀態呼應之下,成為他面對過往悲劇陰影的一種修行儀式。扯得更遠來說,肉體的勞動呼息就像是對身處環境與命運的試探、對抗,每一次呼吸都像是在奮門,每一口喘息都像是在忍受。《美麗蘿賽塔》不也是如此?


也因為這兩部片都是在處理人如何用生命與環境命運對抗的主題,都牽扯到道德良心的抉擇考驗。蘿賽塔她必需不斷地說服自已她有工作有朋友,她有能力過幸福的生活。但身為人的尊嚴卻在她必需出賣朋友以換取工作時受到考驗。《兒子》中喪子的父親在面對殺子兇手時,他近乎不近人情的毅力克服內心的仇恨,試著想要理解並寬恕這位其實不知道自己在做什麼的少年。這些掙扎追尋,這些面對苦難的勇氣或是懦弱,其實都問進了主角靈魂的深處:要如何活下去?要如何身為一個人而活下去?於是手法和內容互相激盪出無與倫比的力道,看似平淡內斂的情節,透過鏡頭的逼近,卻無處不充滿著濃厚的情緒。

這就是我欣賞達頓兄弟前兩部作品的角度,或許因此讓我對今年的新片《孩子》有了不準確的期望。


(有劇情,打算要去看《孩子》的,最好先不要讀下去)


當然上述的元素《孩子》中幾乎都有出現:手持攝影所營造的臨場感,對肉體勞動的關注(尤其在電影的後段的那場搶劫逃亡),不道德的情境,生活的苦難。我唯一覺得不同的地方在於,主角失去了和環境對抗的性格與動機。當一個人認為錢花光再搶就有,孩子賣掉可以再生,要讓一般觀眾(或說是認同中產階級道德觀的觀眾)認同這樣的角色實在有點困難,更何況這部片對角色的背景脈絡描寫實在太少。男主角所要對抗的,似乎只是一連串的危機:要如何躲避警察的追查,應付黑道的討債,以及安撫女友的心情?


導演在金馬映後座談時,說這一部片是描寫沒有感情的男主角如何找到感情與良心,但一位缺乏動機的角色要怎麼前進呢?也許電影的結尾仍然是有效的,在經歷一場辛苦狼狽的逃亡之後,男主角為了他被捕的同伙(一位男孩,本片的另一位"孩子"),決定向警方自首。轉變關鍵似乎就藏在那段追逐之中,當兩人躲入冰泠的水中,爬上岸後男孩幾乎涷得無法動彈,更害怕地哭了出來,肉體的痛楚暗指著心靈的折磿,達頓兄弟的力道這才施展開來。拖著疲累的身子,男主角終於了解到他再無處可去,不是實際上而是道德上的。雖然說服力有待商確,卻是很微妙的轉折,讓結尾時男主角的眼淚有了點動人的力量。


這部片中真正的"孩子",或許就是這位從不知是非為何物,到終於找到一點良心的男主角,即使身體已經成年,情感卻才剛剛開始成長。相較之下,這部片的其他角色實在有點像是活道具,尤其是那個不哭不鬧的嬰兒。(甚至連臉都幾乎看不到)


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感想,欣賞角度各人不同。若是沒機會在大銀幕看過《美麗蘿賽塔》
兒子》,《孩子》仍然是值得推薦的水準之作。說到底,這篇感想根本就是為了表達我有多喜歡達頓兄弟的前兩部作品。

作者:alfredo 【Blog on Cinema】

本期焦點-【v.040】 2005/1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