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衝鋒槍還是原子筆?大逃殺


2001年尾,觀眾期盼的電影除了即將現身的奇幻經典《魔戒》外,網路上討論得最熱烈竟然是一部從未在台灣正式上映過,未來也不太可能會獲得片商青睞的日本電影《大逃殺》(原名:Battle
Royale)。雖然該片只以《生存遊戲》的台灣譯名在去年的金馬影展上驚鴻一瞥,但每天進入BBS上的電影連線版一看,還是會有人不斷上來詢問這部口耳相傳已久的電影到底要上哪挖寶才找得到?而在四年之後,終於在台上映。

大逃殺》是年屆古稀的老導演深作欣二的作品,演員包含了北野武(片中他也以本姓「北野」演出)跟演出《新白色之戀》等多部日劇的年輕偶像藤原龍也。因為香港早在2001年年初就上映該片,6月時並發行VCD,在香港引起了極大的震撼。而港版VCD也就靠著當地的口碑渡海來台,在光華商場等地也都找得到,所以這部《Battle
Royale》除了金馬影展觀眾外,仍是以它的港版譯名《大逃殺》而非台灣譯名《生存遊戲》聞名。像這樣靠著港版VCD及口耳相傳打出名氣,而不是藉由媒體宣傳、公開上映,或只是在小眾專業影迷中蔚為風潮,也算是台灣電影史上一個小小異數。

遊戲規則‧BR法

故事背景設定在一個極度不安的未來日本社會。失業率持續高達15%,全國有一千萬人失業。全國拒絕上學學生數已達80萬人,校園暴力事件異常猖獗,殉職教師數目為1200人;少年犯亦屢見不鮮。整個社會陷入動盪狀態,秩序完全失控。失去自信的成年人深怕青少年會繼續脫軌,決定聯合政府鎮壓騷亂,通過一條全新法案以作出反擊──新世紀教育改革,通稱「BR法」(Battle
Royale法案),希望藉此鎮壓少年犯罪。

BR法乃從全國共4萬3千班中學3年級生中隨機抽選一個班級,參加一場互相殘殺的遊戲,直至最後一人生還為止;否則,全員格殺勿論。被抽選中的一班,會被送到一些渺無人煙的孤島進行遊戲。遊戲規則如下:



  • →每人獲發糧食、飲水、地圖、電筒及一款武器。
  • →每人需戴著防水防震的特殊頸環,可作探測行蹤和盜聽之用,強行破壞頸環會導致爆炸。
  • →遊戲地點中某些地區會設為禁區,擅自闖入者會被啟動頸環。禁區會隨時間逐漸增加。
  • →每6小時會有廣播,分別讀出已死亡人士名單及公佈接著的6小時內之禁區位置。
  • →只准一人生還回家。遊戲地點會被士兵嚴密包圍,逃走的機率為零。
  • →為期三日。時限一到,如多於一人生存,全部頸環會爆炸。



青春,朝夕陽奔去吧

話說回來,這部《Battle
Royale》究竟有著什麼魔力,能讓人人趨之若鶩?在金馬影展放映期間,該片曾衝上觀眾票選第一名,放映場次也因門票售罄而加映兩場。看過此片者,痛哭流涕者有之,抱頭苦思者有之,滿臉狐疑者有之,破口大罵者有之,輕蔑不屑者亦有之;甚至有觀眾把該片當成爆笑電影來看待,屍體堆得越多、越是血流成河就笑得越是燦爛開懷。這絕對不是虛言,我在金馬影展上看的那個場次,整廳裡迴繞著爽朗的笑聲久久不絕,我倒越看越是鼻頭發酸(絕大因素是笑聲太過刺耳了)。

這部電影會造成這麼極端的評價,來自於它超現實的背景設定及諷刺得近乎荒謬的行進步調。反方辯者一口咬定《Battle Royale》片中諸多場景太超乎常理,根本不合乎現實考量。正方辯者則是為片中人性的脆弱,現代社會的互不信任與無力感而數度落淚。

我倒覺得《Battle Royale》是部不折不扣的校園青春電影。誰說不是呢?如果那座孤島就是學校的縮影,圍在島週圍防止學生脫逃的軍隊就是嚴厲的校規。而在這座島/這個學校裡不停上演了女學生間的爭風吃醋(外貌姣好的相馬光子被罵做公車、公廁),男對女、女對男的多角戀情(新井田和志對千草貴子、千草貴子對杉村弘樹、杉村弘樹對加代子),不堪壓力而雙雙上吊殉情(倉元洋二與矢作好美、山本和彥與小川櫻),校園暴力與集團欺負(將對方關在廁所裡),對暗戀對象的死纏爛打(新井田和志對千草貴子表白遭拒,甚至想以暴力相脅),初識愛情的純潔無垢(男女主角七原秋也與中川典子),對性的啟蒙乃至於男性的友誼與團體意識。

再從每個角色來看,有學生時代每個班級必備的書呆子,戴著厚重的眼鏡、腦筋死板的元淵恭一;時常逃學,玩心重的頑童國信慶時;跟每個同學都若即若離的獨行俠杉村弘樹;功課也許不是頂尖,但課外知識很豐富,甚至打算侵入軍隊總部的電腦通三村信史;被眾人批評為花痴,卻自憑己力存活到最後一刻的問題少女相馬光子;體育萬能、長相突出,卻也因此而自恃高傲的千草貴子;懂得照顧他人的老大哥,愛講俏皮話自吹自擂的轉學生川田章吾(他也是片中唯一的關西人角色,也因為此設定而顯得風趣並重人情);以及班上人緣最好,無論男女都能打成一片的主角七原秋也(藤原龍也飾)。

將這些角色設定與場景安排融於一爐中,如果不是在孤島上,如果手裡拿的不是衝鋒槍與十字弓,如果彼此間不必互相殘殺,《Battle Royale》儼然就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校園青春電影;以學子的校園問題與同儕間的團體共處為出發點,來處理青少年的青澀與懵懂。經過一番解構與再鋪設後,褪去了BR法的偽裝,我們可以看出這部電影為什麼要花這麼多的篇幅,絮絮叨叨地去描述這四十二個學生的背景與死亡方式,幾乎可說是到了繁瑣的地步。因為它正是以異色的角度(或說是以殺伐為外衣)來撰寫一個班級裡錯綜複雜的人際關係,而不只是單純的殺來殺去血流成河。

拒絕聯考的小子

在討論Battle
Royale之前,最好能對日本社會有一點基礎認識。日本人普遍認為只有一流大學畢業的菁英份子才能找得到好的工作,光宗耀祖不說,也唯有如此才能擁有美滿的人生。這樣的觀念存在於每個日本人的腦海中,他們被自己的上一代這麼教育,也相同地對自己的下一代如此要求。長期惡性循環下來,使得每個日本人只求學歷文憑而死讀書,塑造了一個學歷至上的精英社會。

現在日本的家長們都認為,讀書這回事得從孩子們小時候就開始做起。所以即使是幼稚園、小學,也逼得自己的孩子學會去跟其他同年齡的學童們競爭分數的高低,如此一來家長才能心安。因為只以「會不會讀書」這唯一標準來評斷,所以學校也不注重讓孩子們去培養其他方面的興趣或能力,對所有的科目也是強迫所有學生用相同的方式去思考,完全不認同個體的抒發與感性。

在電影中展示了精英社會中被淘汰的兩種典型的失敗者:主角七原秋也的父親以及北野老師。七原父親中年被裁員,連在餐廳裡都顯得抬不起頭,毫無自信。最後(在電影開頭)他選擇了逃避而自殺身亡,將希望寄託在下一代的身上。北野老師雖然在遊戲中威風凜凜,掌握了學生的生殺大權,但他一開始卻是個被學生瞧不起而自行辭職的失意老師。記得片中有一幕他打電話給自己的女兒嗎?連自己的親生骨肉都瞧不起他,語帶輕蔑地稱呼他為「歐吉桑」而非「爸爸」,甚至還被嫌棄有口臭。

再回過頭來放大檢視BR法那殘忍且強硬的規定,其實不難發現Battle Royale這個遊戲是在暗指聯考制度。

記得BR法的規定嗎?只有最後的人才能存活下去。再聽聽這句常用於升學補習班的口號:「所有的考生都是敵人!他們的分數越高,合格的位置就越少!只有分數高、肯苦讀的人才能存活!」兩者根本如出一轍。

鋒利的武士刀就是學生掌中的原子筆,在拼命大力揮舞/抄寫筆記的同時,你也在跟其他對手互相競爭,努力不在這場Battle Royale/聯考的遊戲中落敗淘汰。想要生存下去,唯一的辦法就是彼此殘殺,用成績也好、用槍砲也罷,only
the strong will survive。這就是Battle Royale的真義。

再重新延伸前文所述,那座孤島不但是學校的縮影,同時也是日本精英社會的縮影;而軍隊不但是校規,也是法律。Battle Royale則是聯考制度,是以學歷至上主義建構出來的社會體制,也是日本社會最寫實的面貌。

在面對聯考(也就是BR法)時,有人盲從地遵守規則,大開殺戒(書呆子元淵恭一);有人視之為遊戲,享受超越他人的快感(殺人魔轉學生桐山和雄);有人天真地呼籲大家不要自相殘殺,反而第一個遭殃(在山頂用擴音器廣播的女學生北野雪子與日下久美子);有人跟好友反目成仇,卻兩敗俱傷(互斫而亡的稻田瑞穗和南佳織);有人只想撐過去,不想傷害他人(七原秋也);有人想推翻這個制度(駭客三村信史);有人抗拒制度,不願受擺佈而自殺身亡(山本和彥與小川櫻);甚至有人表面上裝得相安無事,背地裡卻彼此猜忌(內海幸枝等燈塔少女六人組)。

在學生們一個一個倒下的同時,諸如信賴友誼團結等人性光明面也隨之崩壞。但我們能因此而譴責他們嗎?在面對相同的狀況,不是被殺就是殺人,你能保證自己不會按下板機?只能說他們都是制度下的受害者,為了不被淘汰,變成像北野老師或七原爸爸一樣的失敗者,他們迫不得已拿起了兇器自衛。

在片中,有學生這麼問:「為什麼我們非得玩這個遊戲不可呢?」北野老師的回答則是:「生命就像一場遊戲,唯有勝利的人才能活下去。」我想這句話已經解釋了一切。

電影中以隱喻的方式重新架構了日本現代社會的雛型,點出了問題所在,很無奈的卻無法給一個解決的答案。片尾,男女主角選擇了逃亡,從這個縝密的社會結構中出走。這可能也是目前唯一的解決之道吧。

註《大逃殺》的漫畫已在台出版,名稱沿襲金馬影展的譯名《生存遊戲》。

註2《大逃殺》是日本2001年日片票房排行第三名的電影。

作者:Quiff 【Quiff】

本期焦點-【v.017】 2005/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