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聞天祥影評《火線交錯》


顛覆好萊塢單一直線故事電影傳統,並不代表就一定是好電影。但從《火線交錯》裡,你卻可以看到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不僅編劇的功力驚人,可以把多段故事不按照時空排列,卻又讓人從蛛絲馬跡裡,邊看邊找出精妙的邏輯因果。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Alejandro Gonz?lez I??rritu)想必是許多在好萊塢打拼的外籍導演欽羨的對象。來自墨西哥的他,以《愛情像母狗》(Love's a Bitch,又譯:愛是一條狗)一鳴驚人後,即被好萊塢網羅,不僅受到多位超級巨星青睞,不計戲份爭相合作,連續拍出兩部大獲好評的電影(《靈魂的重量》、《火線交錯》)外,更難得的是他「招牌」的複雜辯證的敘事手法,並沒有因為進軍好萊塢就被吞噬掉,適應環境與創作理想得以兼顧的好運,簡直屈指可數。不過,當我在戲院興奮翼翼地看完《火線交錯》後,卻在人滿為患的洗手間聽到不少幹譙聲。顯然很多觀眾不是為他而來看這部電影的,大多數人還是從中文片名、主角陣容,期待會是一部節奏讓人眼花撩亂但故事簡單到不行的動作片,而不是現在這個反而是故事讓人眼花撩亂的作者電影吧!


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作品的名稱向來帶有玄機,就像原名《21公克》(21 Grams)但中文片名卻將謎底洩漏的《靈魂的重量》,《火線交錯》原名叫《巴別塔》(Babel),我想也成為很多看完電影後既氣憤片商又急著理解電影微言大義的人,早就知道的事情。其實片商改的片名也好、刻意主打的卡司也罷,就和預告片一樣,它們的目的都只是吸引觀眾進場,在商言商,要掌握的是觀眾的「預期心理」,而不是「觀後反應」。但我們能不能試試,先別管它片名叫什麼,直接從電影的內容入手,然後看到什麼?這是我觀賞這部電影的作法,同時也是讓我愈看愈喜歡它的原因。


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個阿拉伯打扮的中年男子敲開一戶人家大門,然後秀出一把槍。我們可能連這個角色身處何時何地都還沒理解,心裡就一口咬定此人一定是「恐怖份子」。沒錯,好萊塢電影以及那些以美國言論馬首是瞻的媒體,都是這樣教導我們、形塑這些異族的。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有些故意,他讓我們先入為主,然後再被後來的劇情給糾正(這把槍無關政治或任何恐怖行動,它是一個日本觀光客贈給導遊的獵槍,後者再賣給牧羊人,用以驅趕偷吃羊群的胡狼)。在此以後,你便學會一邊對所有人物情節保持好奇心,也開始不妄下斷論。當然,前提是做為觀眾的你,願意跟著這些散落的劇情拼圖,一塊玩遊戲。


顛覆好萊塢單一直線故事電影傳統,並不代表就一定是好電影。但從《火線交錯》裡,你卻可以看到阿利安卓崗札雷伊納利圖不僅編劇的功力驚人,可以把多段故事不按照時空排列,卻又讓人從蛛絲馬跡裡,邊看邊找出精妙的邏輯因果。他的導演功力也不遑多讓,光是布萊德彼特和凱特布蘭琪一場在摩洛哥路邊餐廳吃飯的戲,女的頻問侍者有沒有無脂肪的食物和健怡可樂,又禁止老公在杯中加入不知是否衛生的當地冰塊。除了可以看到兩人個性的差異,緊張的旅遊氣氛、兩夫妻貌合神離的嫌隙,也在裡邊緩緩流洩(但另一個好奇點也冒出來:兩人為何貌合神離?這得要等之後的意外發生後才會坦露,卻又在他們美國家裡的小女兒與褓母的對話中露出端倪)。一場戲就得已呈現這麼複雜的現實與內在,也難怪這部電影雖然片長將近2個半小時,卻毫不拖沓,相反,飽和得很!


而幾個不同地點(其實看到後來,我們不難發現「時間」也不盡然一致)所發生的故事,除了各有各精彩外,彼此的銜接與撞擊,更激盪出可觀的火花。譬如墨西哥籍的褓母正在照顧兩個一看就知道是美國白人的小孩時,突然接到主人的電話,我們的好萊塢觀影經驗再度提醒著:打電話來的應該是布萊德彼特(這次沒猜錯,主要從聲音得知),這時你會自動將兩個地點的人事物(摩洛哥/美國白人夫妻去旅行、美國/墨西哥管家照顧主人的兩個小孩)努力接到一塊。但是從電話中,我們只能聽出好像有事發生了,但不能告訴小孩,而且布萊德彼特後來和兒子講電話時,聲音有些哽咽,這個懸疑一直要到電影最後,導演才以布萊德彼特為主的角度「重現」這場電話交談,整個觀影情緒也從原新的狐疑變成同情與感動。


整部《火線交錯》其實沒有什麼真正的壞人(光這點就和好萊塢家法、以及許多人的期待背道而馳),但人與人之間卻都面臨溝通的障礙。小至前述的美國夫妻,以及後來搶著玩槍、釀出大禍的摩洛哥牧羊兄弟,甚至遠在東京、因女主人過世而陷入陰霾的父女(分別由役所廣司、菊池凜子飾演)。就連最親的家人都有溝通問題與道不出的心聲,何況是「異己」!無論是聾啞的日本少女與視她為殘障、怪物的聽人世界,或是高高在上的西方觀光客與摩洛哥人之間的陌生、懷疑和恐懼,以及盛氣凌人的美國邊境警察與驚惶失措的墨西哥褓母,都是成功輻射出去的證據。


這個無論在地球的哪個角落、富庶或貧窮,都無從倖免的症狀(而且每個地點的主角或先或後都遭遇過喪失親人的痛苦,而讓生命彷彿有了殘缺),有力地被強悍的情境給逼現出來。像是得不到心靈慰藉的日本少女,不斷以身體私處的展示,換來異性的注目,而不管尊嚴掃地。兩個為了證明獵槍射程而打賭的兄弟,竟然一槍命中鬱鬱寡歡的凱特布蘭琪,而差點釀成兩國衝突,並結結實實賠上哥哥的一條無辜性命(摩洛哥警方急著殺自己人,好給美國一個交代的作法,幾乎就是第三世界命運的殘酷寫照,而美國政府與國際媒體到最後都沒更正整個事件跟恐怖份子無關的說法,才是恐怖而且更暴力的行徑)。至於那些丟下布萊德彼特夫婦落跑的同車遊客,更說明了人的距離不見得只是因為語言、膚色不同而已。導演在揭露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優越感之餘,也不忘調侃他們對異域、異族的鄙夷和恐懼,以及人人為己的心態。所以,雖然是宛如細瑣花飾般的敘事結構,但它們都統合在一致的主題下,而且整體完成後,繁花似錦,劇力萬均。


它的緊密度,讓每個演員雖然平均戲份有限,卻幾乎都有張力十足的表現,尤其是在日本段落充滿個性的菊池凜子(她幾乎讓影帝役所廣司為之失色)和整個活出角色的墨西哥褓母亞德莉安娜芭拉薩(Adriana Barraza)。布萊德彼特、凱特布蘭琪也有很好的水準,對手戲頗有看頭,只不過小布先生最後臨別秋波,來一場手拿電話偷偷哭泣的戲,為他自己加分不少。


無論從編導演到製作技術水準(本片的配樂、剪接、攝影都很出色),內涵的生動、深刻,或者對當今世界的敏銳觀察與大膽批判,《火線交錯》的表現無一不突出。如果我們願意給自己的觀影習慣多一些可能性,不難發覺這部電影也有相對的高度可看性。

作者:聞天祥

本期焦點-【v.098】 2006/12/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