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搖擺情事:雅俗啟示錄


我們都渴望成功,沒有人想要失敗。成功或失敗,其實都是人生禮物,就看你如何汲取教訓。



如果《De-lovely》的中文片名只叫《搖擺情事》,或許不近切題,但還有些想像;片名另外加上《爵士大師柯爾柯特傳》,是不是有點畫蛇添足了?



精彩創作,往往讓人眼睛一亮,啟動無限靈思;創作有憾,也不見得是壞事,至少還可以警世:莫再蹈覆轍。



《搖擺情事》原本佔有三大優勢:

首先,主角Cole Porter是美國知名曲詞作家,寫過1500首歌,隨手抖幾個名曲包袱,都夠滿足觀眾的耳朵了。



其次,Cole Porter家有嬌妻,卻又是同志獵人,他要如何平衡自己的雙性戀情?



第三,他從百老匯成名,再轉戰好萊塢,從1891到1964年的73歲人生,見證了舞台、廣播、電影和電視的初萌與高峰,信手拈來全是娛樂史上的難忘章節。



有瀕死經驗的人曾經形容會在剎那之間,看遍此生縮影,《搖擺情事》的編劇Jay Cocks或許就是相信這種說法,讓接引他上天堂的天使化身成為一生傳記的音樂劇導演,重新回顧他的一生,有光彩,有幽微,揭隱私,也清流言,Cole Porter一生與音樂為伴,追思他的舞台劇或電影也都纏繞著音樂,其實是允當的策略。



問題之一在於選角。



Cole Porter得能飛上枝頭成音樂之霸,本身才情固然是關鍵,妻子Linda的長袖善舞及有效經營,更是關鍵。歷史上的Linda比Cole年長八歲,兩人初識時,Linda號稱是巴黎社交圈最著名的離婚女人,卻也能一曲定情,就算面對前夫威脅騷擾,亦能堅定成連理,即使後來因為Cole花心,經常獨守空閨,卻也不離不棄。





這麼重要的角色,《搖擺情事》請到了美豔的Ashley Judd擔網飾演Linda,卻又找了比她年長20歲的Kevin Kline來飾演Cole。換言之,女大男小的歲月差異不見了,有妻如此嬌美,Cole卻又沈迷斷袖之癖,同樣造成觀影時的錯亂與誤解。



純就觀賞角度而言,《搖擺情事》有Ashley Judd擔綱,明亮指數頓加七成,但是寫實指數卻降到了冰點,請出Ashley Judd有利票房,卻在藝術叢林裡迷航,這是得?還是失?



問題之二,同樣在於選角。





《搖擺情事》中Cole從年輕演到老,時空跨幅約半世紀,一生精彩,這種機會是多少演員夢寐以求的機緣,能彈琴亦會唱歌的Kevin Kline演來賣力,技術上稱職,只是他耍不開骨子裡的喜感,要顯示同性磁吸的真情,但覺有形,始終失神,也就少了動人魅力。特別是他示範教唱難度頗高的「Night and Day」,既要授業勵志,還要勾魂挑情,最後只剩教唱,還真讓人扼腕了。



從Ashley Judd到Kevin Kline,選角決定其實都出自吸引觀眾的商業考量,是否得當?自有公評。其實電影中有一場戲倒是可以指點製片與導演的迷津。



Cole到好萊塢發展時,米高梅的老闆Louis B. Mayer開門見山就告訴他:「我要的音樂歌舞電影,是讓大家能唱能和的,不要給我咬文嚼字的文人音樂。」求俗不求雅,電影才有票房,音樂家才有工作前途,Cole也確實交出了老闆要的譁眾音樂,確實也符合輕快逗趣的要求,卻未必是Cole的傳世之作。





商業的滿足,是一時的,藝術雋永,才是永恆。「Night and Day」或許不容易一聽就會唱,但是多唱兩次,腔調就準了,韻味就出來了,終究世代傳唱。要一時或一世?套句哈姆雷特的經典對白:「That's the question!」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446】 2014/05/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