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象雷諾瓦:有風吹過
對光的禮讚是「印象派」畫風的核心,做為一部印象派畫的傳記電影,李屏賓另外帶進了風的力量,光與風的對話,讓遊走在銀幕上的男男女女有了立體刻痕。


既然是大畫家的傳記電影,如何重建與重現,成了導演Gilles Bourdos兩大艱難考驗。重建工程,他自己負責編劇組織,視覺意境則交給了攝影師李屏賓;重現工程,則是由Michel Bouquet, Christa Theret, Vincent Rottiers三位演員來執行。
《印象雷諾瓦》最突出的詮釋點是從雷諾瓦家中的的女人們,來描繪大畫家的晚年人生。電影的時間軸設定在1915年,大師過世前四年。這些女人的共同特質是管家,她們每天負責照顧雷諾瓦的生活點滴,一旦少了這些女人,年歲已高,又被類風溼性關節炎所苦的大畫家其實是個廢人,因為她們既是僕人,又是工人,食衣住行全由僕人打點;出外寫生,亦是這批女人抬椅攙扶(幾乎看不見青壯男人的現象,解說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正在火熱交鋒的特殊年代)。

換句話說:父子兩人同樣都愛上了Andree,程度或許有別,美的感動,卻是父子兩人的共同交集。愛情與藝術的對話,構成了《印象雷諾瓦》最魅人的一抹豔紅(至於舊模與新模在廚房中爭吵著究竟是入了雷諾瓦家門,是先做女傭或者先做女模,則是既曖昧又有趣的女人戰爭了,畢竟,Andree可是雷諾瓦夫人生前欽定的「接班人」呢)。

導演Gilles Bourdos一方面書寫年輕的愛情,卻也不曾忘記他的真正主角雷諾瓦。即使老邁,已無行為能力(明明還能走路,卻怕走路會耗磨自己體力,再難做畫)的雷諾瓦,面對著讓他用畫筆畫出肉體頌歌的Andree,明知兒子已經迷上了Andree,卻也不忘補上一句:「相見恨晚。」那無關禮教,也不是違逆倫理,純粹只是發乎情的真心告白:看見美麗,誰不讚歎?

畫的核心在光,電影的關鍵亦在光,李屏賓以精細的光圈操作,取得了室內屋外景觀,接近視網膜感動的平衡點,另外則是選擇了風,而且是徐徐吹過的微風,他又愛把攝影機擺放在隨風款擺的白紗窗簾後方,緩步推軌輕移(那個移動節奏,恰如我們在畫作前流連的腳步),白紗此時有如畫框,提醒著我們人生如畫(如此山河,如此紅塵,才能幻化入畫),也讓從畫作重建而出的室內外美術細節,都有著讓人屏息細審的再生能量。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0398】 2013/06/06
其他新鮮事兒

不滅的意志:專訪《指尖視力2.0》導演林家安 (6/6)

《地球過後》史密斯父子攜手重返地球 (6/6)

兩岸電影展本週開跑 (6/6)

《闇黑無界:星際爭霸戰》爽翻了這部電影 (6/6)

電影最前線:消暑動人情歌 (6/6)

《出神入化》誰是全場最聰明的人? (6/6)

《玩命關頭6》車、車、車,誰管劇情啊! (6/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