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日本沈沒:地震症候群


《日本沈沒》的特效表現只能算是中規中矩,無處可容身的難民情意結才是全片最發人深省的生存難題。

2012年4月11日下午五點左右,正在開會,手機傳來一聲清脆鈴響,CNN的新聞快報傳來了印尼亞齊省發生規模8.9大地震的消息(後來下修為8.6),打開BBC的網頁,已經有了很詳細的最新報導,印尼發出了海嘯警報,心想:新聞工作又該開始忙碌了。還好,第一波海嘯到達時只有十五分公高,目前都還沒有傳出重大傷亡災情,最近才看了日本在2006年重拍的科幻電影《日本沉沒》,心情有些連動,因此有了寫作動機。

日本列島位處在環太平洋造山帶、火山帶、地震帶之上,因為地震多、火山多(全日本至少有五個火山弧),所以溫泉亦多,加上曾遭原子彈攻擊,科幻電影和災難電影亦多(《噶幾拉》大恐龍系列即是代表),改編自作家小松左京暢銷預言小說的《日本沉沒》,歷來至少已經有三個影視版本(先是1973年由森谷司郎執導的電影版,既而是1974年由TBS攝的26集電視影集,我看的是日本導演樋口真嗣在2006年重拍的第三版),或許就因為題材道出了日本人的內心深沈恐懼,所以才能一拍再拍,而且配合災難悲劇的不斷上演,都能夠觸動新時代的人心思維。

既然是科幻預言題材,少不了要動用特效,《日本沉沒》中的火山噴發,山崩路裂,或者深海潛航,都算中規中矩,不比好萊塢強,但是亦不丟臉了(只有四處飛揚的火山灰,竟然都無法在男女主角的頭髮和衣物上留下餘渣,後製工程用了不少力氣,卻未能在細節上多些著墨,實在可惜。



災難頻傳,就會讓人焦慮,《日本沉沒》的主題就在於日本地震頻傳後,地質學家從深海地殼的變動情報,研判日本在四十年內一定會沈沒,只是人算不如天算,一切就如蘇東坡在「赤壁賦」中所說的:「天地曾不能以一瞬!」災變比科學分析來得更快更直接,短短一年內就發生了,日本政府急著把國人疏散到海外避難,1億2000萬的日本人怎麼可能悉數移民?走得了的人,面對的是各國人民的排擠怒潮(像極了中國小說家王力雄在「黃禍」中描寫的情節,該書還曾預告了民進黨的執政),走不了的人,只能往高處走,偏偏大地坍毀,國土盡沈,幾無容身之處了,這種對於難民潮的冷靜、客觀卻又無情的描述,竟然是一部災難電影最發人深省的生命細節了。

日本沉沒》選擇用政治的擬真性來強化人性的戲劇張力,例如飾演首相的石坂浩二就像極了小泉一郎,一肩挑起危機重的文科部長鷹森沙織(由大地真央飾演),造型亦像極了在311事件時表現亮眼的蓮舫(當然,我必需承認,《日本沉沒》拍攝時的蓮舫還只是東京都參議員,我在2012年才看了《日本沈沒》,時間有落差,我的解讀,就未必貼近當初的選角與造型設計始意了,但亦有電影隨著人生變化而許可多元解讀的趣味),至於全片在首相遇難,副手接班後,以男性沙文的粗暴對照鷹森沙織的沈穩細膩,堪稱是很有「預言」色彩,又兼具戲劇效果的用心安排了。



人性方面的劇情主線集中在消防救難員阿部玲子(柴崎幸飾演)與潛艇駕駛員小野寺俊夫(草彅剛飾演)身上,他們先是在靜岡大地震上奮勇救出了小女孩,有了患難情誼,因此在毀國大災難降臨時,各依生命志業做出抉擇。只是阿部初出場時的救難女英雄模樣,太像神力女超人,但對照她於居酒屋與家人共同生活的模樣時,出入也太大了,偏偏後來的急難時分,全片不再有讓阿部表現救難的空間,使得阿部的心情反應都太制式化,以致於最後歷劫歸來的大團圓,雖然催淚,卻未能動心了。



《日本沈沒》的預言是真的嗎?其實,並非《日本沈沒》的主題,只是在電影問世六後才看到電影,世界卻已經歷經一場空前震災與核難的衝擊,曾經慌亂逃亡的人生的人性,在時間的篩汰下,竟然亦有了全新的感受,這亦算是電影的神力效應了。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340】 2012/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