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亥革命:政治與藝術
雙十節看《1911-辛亥革命》,看到了企圖心,卻也看到了侷限。


客從中國來,送我四張片,其中之一就是成龍從影的第一百部作品《1911-辛亥革命》。我選在雙十節的凌晨觀看這部電影,無非也是想應景看看對岸如何詮釋辛亥革命。
第一個觀感是說的太多,電影感太少。
張藜執導的《1911-辛亥革命》,標榜1911,卻未謹守1911年的時光座標,先往前溯及了1907年秋瑾遭五花大綁,遊街斬首的情節開始,用她深情凝視一位哺乳婦人的影像,傳達革命乃造福後世子孫之意,然後才是林覺民等同盟會人士在海邊壯遊,矢志參與1911年春天的廣州黃花崗起義的聚會,透過徐宗漢的代洗衣裳,整理出他們的訣別書,透過他們在海邊嬉戲的場景,標識著他們青春正好卻不圖己私,以為天下人謀幸福的決心。
問題在於除了志士浪漫之外,他們的理念幾乎都是透過「說」的方式來呈現。不僅從秋瑾到林覺民都如此,連黎元洪、黃興和孫文的理念亦然,甚至唐紹儀對孫文的品評,袁士凱對馮國璋的戰略方析,都掉進了「話劇」式的口白朗誦,唯恐「不說人不知」,卻又掉入了「說了嫌太白」的窘境。
關鍵在於編劇想講的史事太多,起承轉合之間,找不到更簡單明白的切入點,於是就直接套進當事人的嘴中,透過「夫子自道」的方式,闡述一己或對方理念。這個手法,偶一為之還算好,全片都如此重複,就成了口號話劇了!
第二個觀感是重點模糊,政治模糊,而且共和取代了民國。
辛亥革命百年,兩岸政府都還在爭取正統詮釋主權,爭著做孫文主義的忠實執行者身份,站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觀點拍攝的《1911-辛亥革命》,只談共和,只談民國,卻迴避史實,全片未曾出現「中華民國」四個字(不知是不想?不敢?或者不能?),卻明顯是政治操作得過頭了。

迴避「中華民國」固然可議,卻也清楚下政治干預的手痕,成為日後月旦影片格局的鐵証,但是重要情節的過於簡化,才是更大的致命傷,從黃花崗革命因何失敗?不知;武昌起義如何開槍?不明;黃興為何從武昌轉攻南京,結果如何?不詳!全片或因史事太多,許多情節只能點到為止,所以有了不知,不明和不詳的跳躍式處理(欲知細節,請自行查考史書),也因此渙散了戲劇焦點。
第三個觀感則是反派有型,主角太假。


作者:藍祖蔚
【藍色電影夢】
本期焦點-【v.0314】 2011/10/13
其他新鮮事兒

《活個痛快》知道生命有多長,是否就會改變過生活的方式 (10/13)

《牽阮的手》田媽媽的Love Story (10/13)

2011高雄電影節完全攻略(二)必殺推薦-非看不可10+1 (10/13)

《星星守護犬》用心守護,用愛陪伴 (10/13)

《鋼鐵擂台》原來金剛狼沒有狼爪反而更厲害 (10/13)

第48屆金馬獎與電影中的聲音 (10/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