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禁區》:科幻批政治
只用特效場景來唬人,那是娛樂科幻片;透過科幻模式揭露人生真相,才夠格稱之為經典科幻片。
我會把新秀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執導的《第九禁區》列為2009的十大佳片榜單中。
不是因為導演英雄出少年,年方卅歲就有機會拍大片,而且拍得虎虎生風。
不是因為全片只花了三千萬美元,就締造了上億美元的美國國內票房;更不是因為這三千萬美元就打造出了直追《變形金剛》與《鋼鐵人》的視覺成績,《變》片預算為一億五千萬美元,美國國內票房為三億一千美元;《鋼》預算為一億四千萬美元,美國國內票房同樣約為三億一千美元。
而是,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把一部科幻電影拍成了政治電影,拍成了寓言電影,而且成就粲然可觀。
《第九禁區》的故事原創性並不突出,故事結構上它其實結合了《變蠅人》中,人與異形合體的生物傳奇,以及《外星人》中,地球人急著撲滅或護送外星人返家的人性傳奇,卻也改寫了《第三類接觸》中人類與外星人接觸的善意與期待;視覺效果上,它亦質疑了《星戰終結者》、《變形金剛》與《鋼鐵人》是否真的需要那麼驚人預算的視效執行力。《第九禁區》最可貴的地方在於它的選材及省思。
首先,《第九禁區》選擇的故事場景發生地在南非首都約翰尼斯堡。不是紐約,亦不是巴黎、東京,更不是埃及,卻選擇了約翰尼斯堡,堪稱用心良苦,製片和編導不附和美國和法國商業電影的聳動模式(大搞大都市的毀滅奇觀),無非就是企圖透過商業電影模式,包裝進深沈的文化與歷史回顧的內涵。
《第九禁區》的故事描寫約翰尼斯堡的上空突然來了一艘巨大太空船,科學家破船而入,才發現外星人竟然是一群外表奇醜,智能又不高,甚至偏愛翻尋垃圾,爭吃貓食的蝦族工奴,所有曾經發生在人類歷史中岐視異族的名詞與偏見,幾乎全都適用於這群外星人身上,它們也許擁有人類未知的高科技,但是蝦困淺灘的結果,卻是被人類視成外星難民,畫出一個特區居住管理,它們也就「理所當然」地把特區變成了藏污納垢的貧民窟,甚至還與奈及利亞黑幫共存寄生;人類同樣也就「理所當然」地對他們嗤之以鼻,消遣與消費他們。
南非以前還是白人統治時期,曾經採取種族隔離政策,優越的少數白人硬是要與多數黑人畫清界線,許多區域標明了「黑人止步」的岐視警告牌,這和帝國主義凌辱滿清中國時,畫分租界,立牌不准「華人與狗」入內的作法如出一轍,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他是南非出生的白人,對家國歷史感觸格外深)的創意就在一方面「藉今諷古」,利用科幻電影的模式,對人類曾有過的傲慢、偏見與殘暴痛加針砭,例如外星人理應高人一等,他們若沒有高科技能力,如何打造巨型太空船做時光飛行來到地球?一旦外星人形貌醜陋(那是以貌取人的偏見),能力與德性又粗鄙,人類立即視之如賤民,故示厚道,曲意收容,卻又隔離使之墮落的鄙夷心態,就如同一面鏡子讓觀眾看見人類的現實功利;另一方面則是「藉科幻諷政治」,利用狙擊隊射殺蝦族的粗暴,批判了美軍入侵中東,面對異族文明的蠻橫高姿態。
簡單來說,明明看的是一部科學幻想作品,卻時時勾動著對人類歷史與當下處境的反思,例如負責處理外星難民的國聯總部(Multi-Nation United簡稱MNU),不但名稱倒過來唸就是聯合國(United Nations簡稱UN)的逆稱,能夠發揮的力量更像是多數只能空口說白話地窮喳呼,無法扼阻強權陰謀的聯合國維和部隊。
導演尼爾布洛姆坎普的另一項手法則是透過「新聞雜誌」的訪問及穿插紀錄影片的形式帶動劇情,電影的科技傳奇,透過這種電子新聞的美學形式包裝,多添了三分寫實力道,讓全片的科幻傳奇得能更加落實在這塊紅塵大地上,讓觀眾得到更多對號入座的比對樂趣。
至於男主角Sharlto Copley飾演的國聯總部辦事員,充其量只能算是平凡的樂觀主義者,卻是意外受重用挑大任(岳父徇私),他在送達驅離通知的過程中,就具現了專業人士完全不專業的作為。他因此意外被黑水噴中,感染了蝦族基因,左手變形成為蝦鳌,擁有了解開外星科技之謎的能量,成為能夠擊射外星武器的生物科技實驗瑰寶,則是讓《變形金剛》或《鋼鐵人》的漫畫傳奇得到了肉身加持的邏輯與理性基礎,不再只是純粹胡天夢想的幻夢結晶。
看完《變形金剛》與《鋼鐵人》,你有目不暇給,卻茫然無所獲的悵然歎息;看完《第九禁區》,你可以回頭看見人類的歷史足跡,你更可以明白,歷史上的經典科幻電影都試圖讓觀眾發現更多的「人性」真實,《第九禁區》就實踐了這一點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