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新聞 ﹥News Content

《四月情塚》芬蘭內戰黑色歷史下的孤寂愛慾


有別於一般戰爭片較少著重於情感慾望的描述,《四月情塚》巧妙切入芬蘭最黑暗的內戰歷史,赤裸裸描寫幾個立場交錯的人們,微妙的愛慾糾葛,講述隱藏在戰爭底層,人性、慾望、權力相互抗衡的一段故事。

點綴著北歐獨特的灰白天空,電影《四月情塚》改編自芬蘭女作家麗娜蘭德(Leena Lander)的暢銷小說「Kasky」,由《北緯60度 冷酷異境》的芬蘭名導阿古.羅西米斯精彩執導,有別於一般戰爭片較少著重於情感慾望的描述,《四月情塚》巧妙切入芬蘭最黑暗的內戰歷史,赤裸裸描寫幾個立場交錯的人們,微妙的愛慾糾葛,講述隱藏在戰爭底層,人性、慾望、權力相互抗衡的一段故事。

劇情描述1918年芬蘭內戰,同一民族分裂為紅白兩軍相互廝殺,僅剩女兵冒死抵抗的紅軍節節敗退,遂淪為白軍戰俘,任人洩慾後恣意射殺。僥倖生還的女兵米娜逃過一劫,卻意外遭白軍士兵艾羅逮捕;正直的艾羅不顧上尉怒火,堅持帶她前往軍事法庭,盼能獲得公正審判。路途上兩人意外漂流荒島,冷冽戰火下,隱晦情感在孤絕極地逐漸萌生,兩人的命運逐漸陷入一種荒誕困境;隨著軍事法庭審判結果的揭示,潛伏於每個人心底深層的慾望,在不同立場的交錯下傾瀉而出。

難以想像時至今日,有著“國民享有高標準生活品質”稱號的芬蘭,曾經也苦於內戰對民族情感所造成的巨大傷害。當時,仿效德國民族主義的「白公民衛隊」,在幾百天血腥的內戰中,毫不留情殲滅由工人和佃農所組成的親俄「紅軍」,共有3萬個芬蘭人被自己的同胞殺死。即使這場內戰輾轉促成芬蘭的獨立,但政治上的安慰並不足以彌補內戰所造成的創傷。直到今天,仍能聽到一些芬蘭歷史故事記述這段「和平後大屠殺」的黑暗日子。

小說原名「Kasky」,在芬蘭語原為軍令、誡律,象徵了男主角面臨軍法與良知無法平衡的兩難處境。導演阿古.羅西米斯,成功延續北歐電影一貫的嚴謹冷峻,以芬蘭內戰為背景,深入演繹戰火下的人性與掙扎,不但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更細膩側寫戰亂下,人們無法排遣的寂寥慾望。一體兩面的劇情主軸,為本片增添了更多可看性。錯過2009年金馬影展播映的觀眾,5/27(五)晚場起,不妨一睹芬蘭大導多重交錯的精采敘事功力。

(本新聞由倍司特電影公司提供)

相關新聞


本日焦點-2011/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