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電影 ﹥勝負反手拍 Battle of the Sexes

延伸閱讀

關於電影

1973年,發生了一個足與搖醒全美民眾關注性別平權議題的事件,也從此佔據了整個流行圈的版面。

「我開始思考關於這個社會、關於女性,這一切所代表的意義…
然後我告訴自己我必須贏。」 -- 比莉珍金恩 2015年


1973年,是美國歷史上重要的分水嶺。那是《女性雜誌》的創刊年、教育法修正案第九條通過、美國憲法男女平權修正案通過、聯邦最高法院於「羅訴韋德」案中承認墮胎合法。不過儘管如此,女性還在為了能夠申辦一張屬於自己的信用卡而奮鬥爭取。然後就發生了一個足與搖醒全美民眾關注性別平權議題的事件,也從此佔據了整個流行圈的版面。這場被稱為「世紀性別對決」的賽事,是二十九歲的女網新星比莉珍金恩與前任男網冠軍鮑比里格斯之間的對決。

全世界超過九千萬觀眾屏住呼吸觀看,這場鮑比與比莉珍的對賽注定成為世界矚目的焦點。當比賽終於到來,開打的瞬間,一個新的概念誕生了:運動不再離我們的社會或生活遙遠,它成為改變歷史利器的年代到來。

為了拍出這場經典賽事、所伴隨的平權議題,及《勝負反手拍》全片所涵蓋的所有細節,導演夫妻檔薇樂麗法里和強納生戴頓(《小太陽的願望》奧斯卡獎得獎導演組),成功地將這兩個於公於私皆承受巨大壓力的故事搬上大銀幕。戴頓和法里找來奧斯卡獎得主艾瑪史東,飾演這名生理上與情感上都是她過去從未嘗試過的角色;也找到奧斯卡獎提名史提夫卡爾,來飾演這名擅長操控媒體以讓自己出名的運動員鮑比里格斯。

製作團隊非常細緻的重現那個年代的場景,再配合攝影師的鏡頭設計將這場男女之間的對立完整表現,主流意識將受到衝擊。

法里說:「《勝負反手拍》是一部有關運動史上重要一役的電影,也同時談論女性在面對公眾的壓力如何處理自己私人的情感。看著她如何同時解決私事與公開賽事的困境很有趣。」

戴頓補充道:「這是我們職涯中碰到最有挑戰的案子,它既是運動電影、又是愛情故事、還是談論社會議題的劇情片、而有時候喜劇成分也滿重的。在大賽結束後四十四年,同樣的議題仍被討論著。我們對這看似喧鬧的娛樂賽事卻能引發如此巨大的延伸討論感到有趣。」

「這場比賽以現階段的美國來看,好似一場預言,透過一場球賽或類似的娛樂事件,帶出背後更重要的話題,」法里說。「人們時常重視比賽結果勝於比賽所代表的意義。我們大概從2016年開始著手處理這個案子,當時社會氛圍是我們極有可能會選出美國歷史上第一位女性總統。好長的一段時間,身邊的人都以為這部電影能表現出從當年的那場賽事到現今我們成長進步了多少,當然最終結果讓這部電影染上了一層很不一樣的色彩。」

這件事也更激勵他們去挖掘更多角色私領域的部分,然而這不見得與公眾看到的他們有太大的差距。兩人都生活在媒體聚光燈下,他們個人的掙扎也因此顯得微不足道。「這世界現今的狀態,居然比我們剛開始接觸這部戲時更為二分,那絕對是我們想避免著重的部分,因此我們選擇將焦點放到比莉珍與鮑比的情感面上,」法里進一步解釋。

戴頓接著說:「我們的目標是將每個角色強化,並忠實呈現當時條條複雜的故事線。」

幕後方面,法里和戴頓找來多名有才的女性做為團隊主力,包括剪接師潘蜜拉馬丁,憑著《燃燒鬥魂》入圍奧斯卡金像獎;音效剪接/音效設計李愛玲,去年憑著《樂來越愛你》提名,她也參與了另一部非常女性議題的電影《那時候,我只剩下勇敢》;藝術總監茱蒂貝克,她與大衛歐羅素合作了所有他執導的電影,以及陶德海恩斯的《因為愛你》;以及服裝造型瑪莉索佛,也憑著《樂來越愛你》及《真實的勇氣》入圍奧斯卡金像獎。

克莉絲汀柯森則與丹尼鮑伊及勞勃葛瑞夫共同製作這部電影,總而言之,這是由「一位編劇、兩位導演、兩名演員、一群超棒的配角群,共同演繹出一部完美的電影,一部觀眾會不斷討論的電影。它也逼著我們去檢視這麼多年來改變了什麼?拉到個人層級,它教會我們找到勇氣,以及如何面對最真實的自己。這是一部充滿希望的電影,其中的寓意能讓我們更團結而非更疏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