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報:密戰》以小對大,雙線力戰
《郵報:密戰》無疑是以媒體對上政府為主題,不過片中重點人物引出女性對上傳統父權社會的困境與轉折,亦是呼應檯面上主題的內部主題。以小對大,雙線並行,相輔相成,力道倍增。
事件爆發於1971年,尼克森(Richard Nixon)總統任內。但被爆出的不只是單一事件,是美國歷任總統派兵介入越戰的長期政策,由當時的國防部長勞勃麥納馬拉(Robert McNamara,布魯斯格林伍德 飾)啟動越戰研究計畫,被軍方分析師丹尼爾艾爾斯伯格(Daniel Ellsberg,馬修萊斯 飾)偷偷帶出影印,交給《紐約時報》刊登頭版。儘管司法部對《紐約時報》申請禁制令,欲以殺雞儆猴達成寒蟬效應,《華盛頓郵報》仍接續刊登。是什麼原因,讓他們賭上所有都要報?所賭上的、所掙扎的為何?便是《郵報:密戰》要為觀眾揭發的「五角大廈文件案」。
從導演史蒂芬史匹柏到主角梅莉史翠普、湯姆漢克斯,這奧斯卡認證的金三角組合,光在故事與表演上就極具觀前吸引力。觀影過程中,以一鏡當底的行為捕捉、配樂和音效營造出與時間賽跑的「密戰」緊湊感,以幽默對話減輕時代背景與事件鋪陳交待的嚴肅與沉悶,是喜歡或不排斥政治題材的觀眾值得一看的作品。
雖然於感性面的轉折橋段上略感突兀,仍能接收到背後傳達的意念,梅莉史翠普具說服力的精采表現尤其打動人心。她跳脫《穿著Prada的惡魔》、《鐵娘子:堅固柔情》那似乎天生擁有王者風範的角色設定,詮釋《郵報:密戰》靠著後天努力、在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找到信心與堅持的領導者。儘管都是領導者,也找不到以往角色的影子,將心境、行為再到氣勢上的轉變層層堆疊,完全演進觀者心坎裡。
(以下略有劇透,請斟酌閱讀。)
當媒體的「言論自由」對上政府的「國家安全」
這場密戰主要由「洩密者」、「傳播者」、「保密者」所組成。
當戰爭是用謊言持續硬撐,明知戰勝機會渺茫,仍派美國的人民上他國的戰場,目的摻雜著操縱選舉、不讓共產勢力擴大、不讓美國失去國際威信,你還能眼睜睜看著歷代政府繼續欺騙人民嗎?這是丹尼爾艾爾斯伯格決心冒險洩密也要揭發真相的原因。
本尊vs演員
被稱為第四權的媒體,於現實面而言,越早搶到獨家新聞越好。於社會責任而言,服務對象並非政府或特定對象,而是社會大眾,才能實踐真正的言論自由;握有政權的政府,於私,保密對政權的延續有利,於公,則因越戰仍在進行中,研究計畫一公開勢必對當前戰事有所影響,而決定將其作為戰後的檢討方針。
洩密者跨出第一步後,激起傳播者、保密者抗衡的浪花,影響範圍之廣上至法院下至人民。面對如此龐大的議題,《郵報:密戰》選擇將心力集中在當時剛改朝換代、由女性接手報社的地方小報,講述從內到外如何小蝦米對抗大鯨魚,以及從順從到捍衛的轉折過程。
當「不被認同」的女性對上「理所當然」的父權社會
丈夫自殺身亡,讓凱瑟琳葛蘭姆(Katharine Graham,梅莉史翠普 飾)接下自己父親的華盛頓郵報。尚未站穩發行人一位的凱瑟琳,對內須穩定軍心、對外得拚上市爭取投資者的信任,這是最艱辛的開闢時刻。而野心大、衝勁十足的編輯班布萊德利(Ben Bradlee,湯姆漢克斯 飾)在此時力拚刊登五角大廈文件,讓相對保守、須顧全報社大局的凱瑟琳陷入掙扎。
本尊vs演員
槓上政府的頭條新聞,帶來程度相對拉高的利或弊:堅守媒體的社會責任也能提升報社重要性,但可能引發投資者抽走資金的上市危機、影響公司存亡與員工生計,以及藐視法庭引來的牢獄之災。這些風險全在凱瑟琳的一念之間,此張力已讓人膽顫心驚,而承擔者是於當時社會風氣來看相對不被認同、重視的女性,更添應戰困難度。
「長期被質疑無法勝任、講話沒有分量、如同空氣般存在的人,久了也會認為自己沒有能力。」凱瑟琳面臨的是以偏見開頭,陷入惡性循環的自我實現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sy)。直到意識到自己也將傳統視為理所當然而帶來的自我侷限,才從順從不公困境轉而捍衛權利、放手一搏,以她的轉變對應事件的轉變,雙線合一帶來層次力道兼具的激動與震撼。
延伸觀賞
看完《郵報:密戰》的朋友若對這類電影很有興趣,也可延伸觀賞《神鬼駭客:史諾登》(2016)或其改編自的紀錄片《第四公民》(2014),從「洩密者」的角度出發,討論人民隱私權對上國家安全的議題。此外,真正讓尼克森政權垮台、同樣由華盛頓郵報編輯班布萊德利帶領報導行動的水門案,也有以FBI視角描繪水門案調查過程的《推倒白宮的男人》(2017),和水門案事件過後尼克森最後一次上訪談節目的《請問總統先生》(2008)。
相關文章
- 藍祖蔚專欄《郵報:密戰》:奧妙在細節 (2018/03/08)
- 《郵報:密戰》- 你想用什麼態度對抗險惡? (2018/03/06)
- 《郵報:密戰》:了不起的葛蘭姆夫人。 (2018/02/27)
- 《郵報:密戰》最軟的那一塊 (2018/02/26)
- 《郵報:密戰》什麼是值得賭上一切去捍衛的? (2018/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