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戰馬》:Only remembered for what we have done


創作於80年代的《戰馬》,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已有抽離的雲淡風輕,作者選擇不聚焦在具體的戰爭事件或殺戮,而是透過一匹戰馬在敵我陣營的遭遇,試圖解構戰爭在每一個個體身上究竟意味著什麼。

說起已逾百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戰,現代的觀眾會想到什麼?西方各國角力、壕溝戰、四年鏖戰、百萬人喪命?第一次與第二次世界大戰在英國歷史上都是非常慘痛的一頁,英國每年都會在開戰與停戰紀念日進行一連串的紀念活動,相關紀錄片與創作也都非常多,但這本由Michael Morpurgo(麥克莫波格)所執筆在1982年出版的小說,卻異軍突起地選擇用一匹戰馬的故事來描寫第一次世界大戰,英國國家劇院則在2007年將這個故事搬上舞台,成為了NT近年來的代表作之一。

英國國家劇院與 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成就了迄今為止舞台上最高水準的偶戲演出;《戰馬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劇照

要在舞台上呈現一齣以「馬」為主角的故事,對製作團隊來說是極大的考驗,最初連原著作者都覺得英國國家劇院是不是瘋了才想做這齣戲,然而事實證明,在Handspring Puppet Company的協助下,製作團隊成就了迄今為止舞台上最高水準的偶戲演出,極其精巧的造型,配上操偶師的口技和完美搭配,造就了栩栩如生的 Joey與Topthorn,牠們在舞台上奔跑、昂首、嘶鳴,盡情展現馬兒的力量與生命之美,牠們的每一個呼吸緊緊牽動著觀眾的心,讓那些戰爭砲火中的掙扎,那些人與動物同為芻狗的慘烈,都顯得格外真實。

事實上,當史蒂芬史匹柏在2011年將同樣的故事以真馬拍成電影時,其震撼度反而不如舞台版,究其原因,大概是真馬在電影中並不罕見,很難激起觀眾的新鮮感,也就少了那份對生命重新的檢視與讚嘆。

德國軍長Friedrich Muller對戰爭的害怕厭倦;《戰馬 英國國家劇院現場》劇照

整齣戲嚴格說起來是一場「Play with Music」,仍然以舞台劇的表現形式為主軸,音樂則成為畫龍點睛的存在,吟唱著時代的悲劇。那是一個對今天來說已經有點遙遠的年代,但在那個戰爭裡,許多年輕的士兵或許是第一次見識到砲聲隆隆的戰場,那已經不是他們的父輩在19世紀所經歷的冷兵器戰爭所能夠比擬的,武器的進化意味著人命更加輕賤,如草芥的遍地屍首對比於Albert對Joey的珍視,讓「戰爭」這種大規模的屠殺遊戲顯得格外諷刺,Joey的背後有視牠如命的Albert,Ned的背後有傷心的老父,這一場戰爭倒下的每一個身影背後又有著多少家人的心碎?

很特別的是,在這一個英國人所創作的英國視角的劇本中,戰場篇章的主要人物卻是敵方的德國軍長Friedrich Muller,他對戰爭的害怕厭倦,他對Joey的關愛保護,都與英國士兵沒有區別,最後Joey被困鐵網時,英德雙方士兵為救馬匹的君子之爭也讓人格外動容。在這個關於戰爭的故事裡,沒有十惡不赦的敵人,只有十惡不赦的戰爭,觀眾為Joey與Albert的重逢潸然淚下,卻也遙望著黑暗無邊的戰場上,更深刻地想著那些再也無法重逢的人們。

創作於80年代的《War Horse》,對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已經有著一種抽離的雲淡風輕,作者選擇不聚焦在具體的戰爭事件或殺戮,而是透過一匹戰馬在敵我陣營的遭遇,試圖解構戰爭在每一個個體身上究竟意味著什麼。在戰爭初始時,我們能夠看到當時人們對於一戰天真的想像,父親認為一把祖傳的短刀就能讓兒子平安歸來,將士們認為戰爭只需要兩三個月就能結束,人們對戰爭的認識還停留在19世紀末。事實上在二十年後的二戰初始也有一樣的天真,當法國人還在修圍牆挖戰壕時,希特勒的轟炸機已經席捲了整個歐洲,奪走千萬條人命。

作為21世紀的觀眾,看著日漸嚴峻的國際情勢與各國角力,《War Horse》在首演的14年後依然輕聲問著現在的觀眾,我們對三戰的想像是什麼?而讓人不寒而慄的是,三戰實際上對我們每個人來說又會是什麼?

本期焦點-【v.802】 2021/03/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