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眼eWeekly ﹥Content

【影評】《逃》:控制與被控制,究竟哪一邊才真正需要對方?


《逃》的角色設定會讓人想到《牠》的一名男孩及其母親間的關係,透過這樣的一則驚悚故事,告訴家長若是抓得太緊,放任自己的控制欲滋長蔓延......你怎麼對待子女,說不定哪天就會被怎樣對待的下場。

莎拉保羅森(Sarah Paulson)主演的《》(Run),讓人不禁聯想到2015年轟動美國的迪迪布朗夏爾(Dee Dee Blanchard)謀殺案,以照顧者會故意誇大、揑造,甚至是刻意製造被照顧者的問題這種心理疾病「代理型孟喬森症候群」(Munchausen Syndrome by Proxy)作為劇情核心,推展出一則氣氛緊張不已的驚悚故事。

但有趣的是,如果你對史蒂芬金(Stephen King)的作品足夠熟悉,就會在《》提及緬因州德瑞鎮(Derry, Maine)這個他筆下的虛構小鎮作為隱藏彩蛋時,發現金的作品同樣也對《》有著重要影響。

除了《》的角色設定,會讓人想到《》(It)的一名男孩及其母親間的關係之外(附帶一提,德瑞鎮正是《》的故事發生地),就驚悚氛圍的塑造而言,《》也同樣承繼了金的另一部經典之作《戰慄遊戲》(Misery)的特質,以主角行動不便的設定,使許多橋段因此更讓人心驚膽跳,不斷於心中為主角捏上一把冷汗。

左;《》劇照,右:《》劇照

不過,雖說《》具有那種聳動刑案的影子,但就故事內在主題來說,卻也正如史蒂芬金的作品一樣,透過充滿戲劇效果的驚悚情節,反映出現實世界的光景,使電影成為闡述親子關係的一種誇飾縮影,道出了父母越是想掌控兒女的一切,便越有可能引發反效果,把他們給越推越遠的道理。

也因為如此,《》那些看似驚悚感十足的情節,其實也都可以在拿掉較為極端的戲劇化濾鏡後,相當程度地對應到日常生活隨處可見的家庭管教方式。例如決定子女要念的學校或科系、介入他們的人際往來、關掉家中網路,又或者是禁足之類的懲罰等,均在片中被巧妙轉化成重重陰謀的禁錮行為,使電影既具有對現實的諷喻效果,同時也兼顧了高度的娛樂性。

》劇照

驚悚片是一種可以反映出社會焦慮的片型,有時還會有創作者明確想要對話的群眾。像是《十三號星期五》(Friday the 13th)或《月光光心慌慌》(Halloween)這類經典,有不少地方其實就是在與青少年對話,暗示他們應該要更潔身自愛,因此使未成年性行為這件事,變成了一種足以引來殺人魔的禍端。

至於《》也是這樣的驚悚片。不過這部電影想交談的對象不是青少年,而是他們的父母,透過這樣的一則驚悚故事,告訴家長若是抓得太緊,放任自己的控制欲滋長蔓延,可能便會導致與子女間的信任就此崩塌殆盡。說得再誇張一點,還有可能落得一個你怎麼對待子女,說不定哪天就會被怎樣對待的下場。

控制與被控制,究竟哪一邊才真正需要對方?關於這點,或許正是《》想詢問父母們的問題吧。

作者:出前一廷 【史蒂芬金銀銅鐵席格】

本期焦點-【v.785】 2020/11/19

開眼電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