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熊來了》觀後感:我們對黑熊與保育了解的不夠多
電影鏡頭珍貴捕捉到自然保育第一線的境況,讓已經近乎與自然社會脫離、覺得平常生活方式與自然毫無相關的社會大眾,了解到自然與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直是息息相關的。
《黑熊來了》是《MIT台灣誌》導演麥覺明追隨有「黑熊媽媽」之稱、從事黑熊保育工作的黃美秀,跟著團隊入山拍攝11年之久,將森林與熊與人的親密關係,其悉數納入鏡頭中,成為一種工具,盡力真實的呈現黃美秀團隊與其他保育人士的觀點,而在那些娓娓道來的觀點中,又一點一滴將台灣黑熊的現況、研究的第一手資訊、亞洲保育的工作困難性,以專業又不失生動活潑的風格,像是說著一則一則的小故事,帶著大自然教育的意義,把台灣生態微小卻精華重要的部分,熱情地傳遞給銀幕前的觀眾。
紀錄片述說台灣黑熊生存現況,從起源說起,開頭在大地冰凍與融冰之間,簡單扼要交代了久遠以前台灣黑熊的來歷與獨特性,以及過去台灣黑熊擁有大面積範圍的棲息地,但如今因開墾、盜獵等人類活動,黑熊全被迫遷徙至無人跡的深山中。片頭除了有令人屏息的自然美景、深入淺出的介紹外,很難不留意幕後旁白的聲音,是由歌手陳綺貞擔任。文青式的口氣雖然最初聽著有些不習慣,但數分鐘後,陳綺貞的聲音和旁白的文字逐漸與紀錄片的影像貼合。陳綺貞的聲音表現屬於人的溫度,也突顯這部紀錄片不斷默默傳達給觀眾的訊息,期望人們親眼目睹到黑熊與森林的真實情況後,人們能更關注所生存的這片土地,也能更認識、更明白森林對熊的無可取代性。
全片極力藉著黃美秀團隊的研究身影,很多獨特的片段與黑熊的畫面,拉近觀眾與自然的親密性,藉著團隊的視野,觀看人與熊之間的相處需要哪些省思,尤其人類設置的陷阱如何導致熊的斷掌事件頻繁發生;很多片段也潛移默化間,顯示森林與熊之間的相互關係,例如大分青剛櫟果實一年一次的豐收結果,讓黑熊與其他生物到訪,像在開「青剛櫟party」,林中的樹果讓黑熊飽食,同時黑熊移動又帶著植物的種子,到各處播種發芽結果。而人類選擇的生活方式,又足以動搖與影響這兩者間的平衡。
此外,台灣黑熊分布的情形,也使得研究台灣黑熊的困難加劇,但台灣仍有許多默默耕耘的專業人士,甚至跨界、跨國的合作,這些一一被影像捕捉也剪輯出來。在紀錄片中,黃美秀團隊如何事前準備裝備,花費數週進入深山的辛苦,先以觀察森林中黑熊的熊爪、吃食、糞便與築巢等方法,取得黑熊生活的間接資料,再以直接捕捉繫放的方式近距離觀察台灣黑熊,以及後續追蹤。紀錄片也放映出前一陣子新聞曝光的「南安小熊」,團隊細心培育野放的經過,通力的協力合作。
《黑熊來了》鏡頭珍貴捕捉到自然保育第一線的境況,讓已經近乎與自然社會脫離、覺得平常生活方式與自然毫無相關的社會大眾,了解到自然與我們絕大多數人一直是息息相關的。從黃美秀對台灣黑熊的分享,紀錄片很多時候讓觀眾驚奇到,我們對黑熊還存在許多迷思,也不知道台灣黑熊比國外的熊還聰明(事實證明,片中有隻超級聰明的熊吉拉),我們也對這些台灣原生種了解甚少,更不明白牠們的生存難題,甚至對其他亞洲世界的熊、極需我們關注的北極熊,我們可能都並不真的付出關心與行動。
片尾主題曲〈Tapushuuan帶小熊回家〉,Tapushuuan意即螢火蟲,讓螢火蟲帶小熊回家。或許這些保育人士與學者的力量也像似螢火蟲的螢光般微小,但積少成多,藉由《黑熊來了》喚起更多社會大眾的注意,支持與共同協助這些保育工作。